要想正确、客观地看待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应当从认清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开始,再找准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所处地位。本论中,我想从GDP对就业影响、中共反腐和减政放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当前我国金融环境、国际投资环境以及律师在其中应起到的作用和对未来律师的要求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国际经济形势和GDP的增速对就业影响
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以制造业、能源、科技为主导地位的发达经济体增长低迷,发展好的国家GDP增长1%—5%,差一些的有的出现了负增长。在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达到过10.4%,此后一直在7.5%—8%之间上下浮动。国民生产总值飞速增长的同时,国内各界人士呼吁不能只看GDP数据,应当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因拉动GDP造成的环境破坏以及产能过剩等问题,但我国毕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和不断壮大还是我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而且GDP的增长另一重要作用是拉动就业。据相关部门统计,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拉动大约100万人员就业,经过这几年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随着服务业的加速发展,目前大概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拉动130万—150万人就业。根据国家行政部门官方统计,如果要保证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失业率在4%左右,就需要7.2%的经济增长。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指出,我们目前应当放缓经济增长速度,但放缓并不代表不增长或缓慢增长。估计在未来几年内,我国经济会长期保持7.5%左右的增长率。
二、中共坚定反腐及简政放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大家都知道,经济发展总是需要财力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主席、王岐山书记牵头的“打老虎、拍苍蝇”行动不仅为新一届中央政府赢取了大量的民意政治资本,同时也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投资体制的改革埋下伏笔。与此行动并行实施的还有中央的“八项规定”,李克强总理上任伊始就明确提出政府的“约法三章”,中央政府利用打击腐败过程中收缴所得以及削减的“三公经费”填充国库、增加发展资本。举例:中央机关利用砍掉行政经费的5%中腾出的经费给小微企业减税,2万元以下小微企业增值税、营业税免了,涉及到600万户、上千万人就业。
2、经济发展中有所谓的“两只手”,看不见的是市场的手,看得见的手是政府的手。在以往的政府中,政府“看得见的手”变成了“闲不住的手”,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2013年以来,中央已经取消和下放300多项审批事项,据统计,2013年的第三季度,全国新设市场主体同比增长了18%,其中民营企业数量增长了31%,这也是探索建立上海自贸区实验区的重要因素。
3、可以预见,随着中央简政放权的政策推进,全国新增的民营企业会不断刷新,这就要求法律以及法律从业人员为这些新增企业保驾护航,新修订的《公司法》即为此目的。从反腐的行动来看,更深层次是突破传统中国思想的“关系理论”,这也是我国司法改革的破冰之作,司法改革的进程艰难不是司法制度的腐败,也不是规范性文件的完善,归根结底还是法治思想的建立以及对封建思想的革命。经济在一般人的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是利益权衡,老百姓能通过司法程序比“找关系”更加高效、低廉、公正、公平解决问题时,中国的法制即取得了改革胜利。
三、当前中国金融环境
当前中国的金融问题突出体现在银行和民间信贷的矛盾,国有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和信贷歧视问题严重,信贷配给问题体现在多人贷款申请时,只有一小部分人会得到贷款,另一部分人会被拒绝;或者一个申请人的贷款只有部分被满足,这是因为银行的期望收益取决于贷款利率和贷款人的概率两个方面,因此,银行不仅关心贷款利率水平,更关心贷款的风险。于此同时,民间信贷既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其优势是省去了其中大量的审批环节,不仅能足额得到贷款的同时而且快速、高效。在吸收资本方面亦比银行的存款利率高出许多,但弊端是相应的政策并未跟进,导致民间信贷市场比较混乱,不够规范。但可以预见,在近年内,国家会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规范制度、放开民间借贷市场,使中国金融更有活力。
四、中国的国际投资环境以及律师在其中的发展空间
新一届中央领导野心勃勃,上任伊始即喊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口号。随着国家领导人对各国的频繁出访,必将会加强中国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中国稳定进出口贸易额的同时,会不断加大境外投资,担任战前先锋的当属国企、央企,紧跟其后的是民营企业,因为国企、央企不仅实力雄厚,更多带着政治色彩,好使唤。据相关资料介绍,国企、央企在众多项目投资中亏损严重,甚至明知会亏损也勇往直前,这在普通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事情,但境外投资的收益不仅仅是经济收益,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政治收益。未来几年,我国一定会加大境外投资力度,特别是对亚洲周边国家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能源以及以高铁为敲门砖的科技建筑业等相关领域投资力度加大。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律师业受到发展局限性的约束,举步维艰。中国律师应当正确认清当前世界经济环境,把握未来发展趋势,眼光放远、放宽,争取做到只要有中国企业在的地方就有中国律师的出现。这就要求中国律师在熟悉中国法律的同时加强对各个国家法律、语言的学习,一专多能,为中国企业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