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抓创新就是抓发展。创新是转型升级的最大推动力。”“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让各类人才充分集聚,让智慧才华充分施展,进一步形成聚天下英才共建浙江、发展浙江的生动局面。”……近期,我市出席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在审议省党代会报告时,结合宁波实际,聚焦“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展开热烈的讨论,畅谈感受、献计献策。
正视问题 剖析不足
“此次党代会报告,再三强调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也指出了我省科技创新、高等教育和人才支撑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相比,浙江各城市的科技创新确实还有一些差距。”省党代会代表、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彦发表了他的看法,他是宁波第一批引进的“国家千人计划”人才。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靠人才。近年来,宁波通过大力实施“3315计划”,推行“妈妈式服务”,出台人才发展新政,吸引了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甬城。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市人才总量突破200万人,自主申报入选国家、省“千人计划”人才五年间分别增加4.2倍和3.8倍。
不过,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人才供给不足,仍然是制约宁波经济转型升级的突出短板。为此,2016年6月召开的中共宁波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把“科技创新”作为宁波急需补齐的第一块短板。
“以高校为例,不仅需要立德树人,更应该成为培养创新能力、优秀人才的高地。这些年,宁波高等教育虽取得长足进步,但是还缺乏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引领,缺乏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平台,缺乏卓越的领军人物——对于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来说,吸引力还不够,虹吸效应还不明显。”省党代会代表、市委教育党工委书记朱达说。
省党代会代表、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朱金茂说,报告中反复强调要“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打造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浙江铁军”,但在现实中,不少通过统一招录的年轻公务员,考前培训痕迹重,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容易出现人岗不相适或者业务素质不够强的问题,最终影响了科学决策、为民服务的效果。
创新机制 补齐短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针对目前存在的创新动力不足和人才短板,朱达建议,高等教育发展要做到“质”“量”并举,做到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内涵发展,建立更为灵活的办学机制。同时,通过深化和国内外名校大院的深度合作,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能力,为“名城名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省党代会代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社保局党委书记、局长陈瑜说,我市正在孕育新一轮引才计划,包括人才引育五网体系建设计划、民间优才万人计划、千名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人力资源服务业提质计划等,以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和更为优惠的人才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把宁波打造成为人才生态最优市。“我们要对照省党代会目标,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智能经济发展等,既引进一批高大上的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和战略科学家、紧缺型人才,又培养一批接地气的‘大港工匠’、‘首席工人’、高级技师等实用型人才,切实提高人才工作与经济发展的契合度”。
作为我省首个“千人计划”产业园所在地的余姚,在此次人才竞争中酝酿新一轮的政策体系。省党代会代表、余姚市委书记奚明说,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动一个产业行业发展,余姚已经尝到了高端人才集聚带来的“甜头”。目前,余姚正在推进“1135”工程,整合10亿元的政策资金以及100亿元的产业资金,用3年时间重点扶持重大平台、重大产业、重点人才、重点企业以及重点项目,特别是要加大对重点人才的引育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人才经济”。
省党代会代表、镇海区委书记林雅莲表示,“八八战略”是优势论,也是方法论。镇海要积极探索“八八战略”的实践载体,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打造宁波城市北中心。要充分发挥宁波北高教园区人力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建设,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创业创新高地。要充分发挥人脉资源优势,加快集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努力打造“厚德镇海”“书香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