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新闻中心--业界新闻
 
艺术品市场打假需法律出重拳
发布日期:2014-05-29

来源法制日报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艺术品收藏市场及拍卖业的迅猛发展,造假、作伪无孔不入:陶瓷、玉器、钱币、青铜器、字画及各类杂项都有。尤其在历史上出产相关资源的地域,造假兴盛,竟已形成产业。

“古玩市场上90%以上的古董都是赝品”、“95%的人用95%的钱买了95%的赝品”。这些话并不全是危言耸听——以2.2亿元天价拍出的“汉代玉凳”,不需专业质疑,历史常识就能戳破造假:汉代人是席地而坐,凳子还未发明。

“金缕玉衣”造假案中,某商人自己找来一堆玉片,请文物专家串成成品,随后又请来5位专家为这件“文物”估价24亿元人民币,以此骗取银行贷款。

“石鲁遗作风波案”里的381幅作品全是赝品,造假者为了让这些假画成真,曾出版过画册、找过国内著名书画鉴定专家题跋、找到媒体进行大量报道,甚至还在北京举办过“石鲁遗作研讨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物艺术品交易更为活跃,成为继金融、房地产之后的又一个重要投资对象。利益面前造假盛行,钱币造假以古钱币为主、书画造假以临摹为主、瓷器造假以做旧为主、拍卖造假以做局为主,从过去人工造假到如今高科技产业造假,甚至形成了仿制、包装、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

据媒体报道,目前集文物仿制、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在国内已拥有超过10万从业者,每年收入超过百亿元。另一组数据更令人咂舌:雅昌中国艺术品数据库2012年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在中国20个城市中有约25万人从事艺术品制假、售假,这些制造中心至今仍非常兴旺。以青铜器为例,一条流水线每天能造出成百上千件成品,几十元的投入换来的是成百上千倍的利润。

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萧玉田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拍卖业内一位权威人士曾私下承认,现在艺术品拍卖包括古玩,拍卖保真率不超过30%。“像汉代玉凳和金缕玉衣事件中都出现了文物专家和商人与犯罪分子勾结造假的现象,这是不应该的。很多专家一世英名,为了区区几万元的利益就毁了,这不仅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国家形象。”萧玉田痛心地说。

“经常有学生告诉我,又在什么地方发现了一幅我的画,但一看就不是真迹。一些小拍卖行卖的假画,模仿手法拙劣,甚至完全不像,却也标着我的名字。找他们交涉,根本不搭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杨云飞深受其害。


杨云飞说,文化艺术市场存在着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行为,造成了市场诚信危机。

“艺术品必须要打假。治理古玩、文物艺术品市场的乱象,规范拍卖秩序,刻不容缓。”萧玉田建议,文物法应有严厉制裁文物造假的条款,相关法律要加进严厉制裁文物专家和从业人员参加文物造假的行为。

“我建议进一步加强对于文化艺术市场的监管和立法工作。针对艺术品市场中存在的造假售假现象,应采取各种措施,包括立法在内,严厉惩处造假、制假现象,净化文物艺术品市场。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杨云飞说。

此外,修改拍卖法第六十一条成为代表建议中的共识。第六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萧玉田和杨云飞都指出,这条“不保真条款”实际上是给制假、售假开了绿灯,是违背诚信和市场规则的,甚至是给造假者留了法律后路。因此,这一条规定必须尽快修改。

萧玉田还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包括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要规范拍卖行的一些拍卖行为,建立行业诚信。杨云飞认为,要在艺术品鉴定方面建立起一整套制度,明确规定对所拍品鉴定真伪的责任。




 
 
上一篇:民办博物馆合格一成多 藏品真假不清 下一篇:吴思远谈宁波渊源
【关闭本窗口】
2007-2024 宁波民和控股集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三维网络 浙ICP备081052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