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14 来源:股权投资论坛
股权投资论坛(ID:PE821010):国内专业化的股权投资项目及知识交流平台,如您喜欢本篇文章,请点击右上角分享至您的朋友圈,与更多朋友共享。
资料来源:海通证券
2013年是服务业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越了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43.9%),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步入后工业化阶段那么,服务业处于哪个发展阶段呢,是否所有服务业都将迎来大发展?本报告将重点研究以上问题。
1.后工业化,服务业加速发展
1.1服务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服务业发展与工业化是相对应的。198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系统阐述了“后工业社会”理论,即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三阶段——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对应于工业的发展,我们可以将服务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在农业社会,由于生产率低下,剩余劳动力多且素质低,服务业以个人服务服务为主(例如理发、照相、修理等小规模的服务商店),服务业整体发展步伐较为缓慢
二是在工业化前期,农业占GDP比重迅速下降,工业占比稳步提升,此时传统服务业占比也快速增长,缘于商品化过程中对商业贸易、交通运输仓储邮政的需求大幅上升;
三是在工业化中期及后期,此时工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处于从传统向现代服务业转化的时期,发展相对迟缓但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提升了对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需求。
四是在后工业化时期,随着国民收入超过中等收入水平,多个行业消费升级涌现,知识密集型、休闲娱乐型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快速增长同时,实物产品比重下降,使得工业和传统服务业发展放缓。
总结来看,服务业转变的过程是:传统的个人服务(农业社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商贸零售(工业化前期)——金融、房地产(工业化中期及后期)——知识密集型、休闲娱乐型服务业(后工业化时期)。
1.2中国服务业步入加速发展期
日本服务业发展历程是中国的“一面镜子”在日本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的19年,服务业占GDP比重从39.7%升至45.9%,升幅仅为6.2%而在中速增长期(1974-1985年)的短短12年,服务业占GDP比重从45.9%升至53%,升幅为7.1,日本服务业步入加速发展阶段日本1970年代中期之后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背景是经济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此时体现为第二产业占GDP比重逐渐下降,并被服务业占比超越。
中国服务业是否进入加速发展期?1992年是中国市场经济启始之年,由于2012年及之后经济增速降至8%以下,因此我们将1992年到2011年定义为经济高速增长期在此期间,服务业占GDP比重由34.8%升至43.4%,二十年间仅上升不到10个百分点。
然而,12年后,中国经济下台阶至中高速增长期以来,服务业的加速发展已有端倪,在12年和13年,升幅分别为1.2%和1.5%,远高于经济高速增长期的年均增幅。
特别是在13年,第二产业占GD尸比重下降,并被服务业占比超越,这与日本1970年代中期非常类似因此,我们可以判断,中国经济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步入加速发展期。
2.后工业化,服务业内部分化
服务业包括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否所有的服务业在后工业化时代将会迎来大发展,我们认为并不是后工业化时代,服务业内部也会出现明显分化我们分为传统服务业、金融地产和新兴现代服务业来进行阐述。
2.1传统服务业料将走弱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是典型的传统服务业。先看日本传统服务业,在经济步入中速增长期之后,它在服务业中的占比整体下行其中,批发零售占比在1970年达到33.3%的顶峰后,逐步回落至1985年的26.8%,交通运输邮政通信业自1960年代就持续下行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1992年至今,中国这几个传统行业在服务业中的占比均呈现下降趋势交运仓储邮政从18.1%降至10.4%,批发零售从25.7%降至21.2%,住宿餐饮从6.3%降至4.4%。
批发零售、交通运输在农业社会时期就开始发展并在工业化早中期壮大,此时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并未爆发,因而这些传统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比重独大然而,到了工业化后期阶段,社会对服务消费的需求增速逐渐超过实物消费,与实物产品更相关的传统服务业发展开始趋缓。
最后,到了后工业化阶段,虚拟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得传统门店式商贸零售等。
传统行业受到更大的冲击新兴现代服务业增速将明显超过传统服务业增速,后者占比料将进一步姜缩对于这些传统服务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迫使它们转型传统商业“触网”,物流业引入信息化供应链管理等屡见不鲜。
2.2金融地产窄幅波动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自1992年以来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情景金融业占服务业比重先降后升,缘于在98-05年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包括处理银行坏账等)期间,行业去杠杆所致而房地产业占比也呈先抑后扬趋势,特别是98年住房体制改革之后商品房的兴起。
从日本经验来看,金融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在中速增长期变化很小,一直在10%附近窄幅波动房地产占服务业的比重在中速增速期也是盘整为主,1960年代后在20%附近波动。
展望未来,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传统金融受到挑战,但互联网金融等创新蓬勃兴起,金融业在服务业中占比料将平稳而房地产的高峰期已经到来,虽然房地产开发增速会放缓,但由于房屋租赁市场的不断扩大,房地产业在服务业中占比大概率也继续盘整。
2.3新兴现代服务业迈入爆发期
在工业化的中后期,现代服务业尚未爆发,处于停滞期我们看到,04年至11年,科教文卫占服务业比重处于停滞状态,仅其中的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占比从04年的1.1%上升至1.5%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比从2.6%降至2.1,租赁和商务服务占比从1.6%升至2%属于生活性服务业的居民服务占比从5.8%微降至5.6%。
中国现代服务业爆发期已经到来,先考察日本经验日本经济步入后工业化阶段后,以政府供给为主的社区与社会服务、面向企业的商务活动服务快速发展,在服务业的占比大幅上升然而,面对家庭的个人服务变动不大,这可能缘于后者内部传统的理发洗衣等居民服务占比下降,而医疗保健等服务占比上升,使得整体变化不大。
从日本经验来看,在中国13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之后,后工业化的到来会推动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
3.新兴现代服务业正在崛起
为什么后工业化,新兴现代服务业很可能会崛起?我们认为当前具备三大有利条件,分以下三小节讨论。
3.1产业升级拉动生产性服务业
中国制造业正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逐渐转型升级到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产业升级过程中,大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将会明显增加。
举几个生产性服务业来说,金融业为企业的技术创新、研发活动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研发设计服务活动提高了企业的产品结构和技术创新能力,电子商务等商务服务将使得产品获得更高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生产性服务业对促进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国际经验来看,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空间巨大以研发设计产业为例,中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在11年仅为1.84%,远低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水平,与韩国的差距也很大环保服务、商务服务等无不如此。
日本步入后工业化阶段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也明显上升在1970年代日本制造业由“重厚长大”转向“轻薄短小”的产业升级过程中,针对企业商务服务发展迅猛,增速明显超过其它行业我们看到,1970年,日本商务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仅有3.9%而到1985年,其占比翻番还不止,大幅上升至7.9%。
3.2生活性服务业迎来爆发期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收入增长最为相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按照“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的路径进行食品、服装等衣食类非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会逐渐下降,而与住行相关的汽车、家电等耐用品消费占比会逐渐上升而当人均收入水平步入较发达国家水平时,耐用品消费增长有限甚至可能下降,而与医疗保健、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支出比重将迎来爆发期。
日本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在1973年及之前的高速增长期,食品、服装占家庭消费比重逐步下降,而居住和交通通信占比上升医疗、教育等服务消费盘整为主。
然而,在1974年-1985年的中速增长期,食品服装占比继续下行,家具家电和家用器具略有下滑,交通通信整体持平,居住有所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医疗保健,而日本教育文化娱乐在1982年后才加速发展。
这些年来,中国居民消费的升级持续进行实物消费由食品衣服等非耐用品转向汽车等耐用品消费食品支出占比从1995年的半壁江山已降至12年的36%,衣着消费也从13.6%降至1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略有下降上升幅度最大的是交通,这与近十年来的购车热潮有关。
生活性服务业前些年还在蛰伏,处于蓄势期自1995年以来,医疗保健、教育、居住和通信占居民消费的比重均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我们认为,接下来生活性服务业的“天时、地利、人和”都将具备,将迎来增长爆发期。
首先,2013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6767美元,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已超过9000国际元,正向中高收入水平国家迈进收入的持续提升将打开中国服务消费的发展空间。
其次,中国在“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拐点相继过去后,劳动力供给变得紧缺,国民收入分配会发生较大转变,劳动报酬占比将呈上升趋势这意味着工资涨幅会超过GDP涨幅,有利于消费增长。
最后,政府对生活性服务业的推动前所未有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特别强调大力发展养老、健康、旅游、文化等行业,并促进信息消费,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发展4G,鼓励电子商务另外,政府正大力放松针对服务业的管制,将改善服务业的供给,有效供给将创造服务业的需求。
3.3新型城镇化助推现代服务业
未来十年,新型城镇化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一条主线,并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助推器。
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990年的26.4%上升至2000年的36.2%,并在2013年攀高至53.7%虽然进城的人越来越多,更能代表市民身份的非农户籍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率(简称“户籍城镇化率”),上升幅度却没有城镇化率那么大1990年时城镇化率比户籍城镇化率高6个百分点,而2012年时大幅扩大到17个百分点。
城镇化率与非农城镇化率的“裂口”不断扩大说明了大量涌入城市的常住人口并未获得城市户籍,他们并不能完全享受与户籍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对各类服务的需求也受到抑制中央推动的新型城镇化将加速农民工市民化,会让“裂口”逐渐收敛2014中央首次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列入政府目标(14年为37.1%)。
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将改变以往投资拉动经济的传统模式,它并不是土地城镇化,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高峰期已过,而对与美丽家园、智慧城市相关的环保、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有更多需求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人口城镇化,必须通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解决进城人口的衣食住行和教育、医疗等,生活性服务业的空间也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