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2-08-28 来源:中国文化报 金元浦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我党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首次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战略部署,在党和国家的发展史上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人民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必然需要更高水平的文化生活,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变革的关口,我们面临着文化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发展期,文化繁荣成为党和国家发展的硬道理,文化的发展成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构成内容。
确实有一部分同志对为什么在当前时刻做出文化发展的决策有所疑惑,对为什么要在现阶段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认识有些模糊。
六中全会《决定》,是在这样一个我国发展的重要历史时刻,党纵观全球发展格局,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以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宏阔视野和战略远见,做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大决断。《决定》适时而出、恰当其时。
文化发展新的战略机遇期
从发展规律上看,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主要是指20世纪后半叶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给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施经济改革,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浪潮中,抓住了这一机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成为世界工厂。
党的六中全会提出我国正面临文化发展的新的战略机遇期,这是依照新的世界发展格局和国内发展的现实提出的新的战略决断,也是面向未来的前瞻性战略决策。我国当前的文化正处在历史性转折的重要时刻,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文化发生了巨大变革。文化变革的实践对文化理论与文化实践研究提出了迫切要求。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生态文明,文化与综合国力,中西文化的碰撞、沟通与交流,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建设与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解放,文化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打造,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方式、策略与实践,都是当下国际国内向我们提出的新课题,要求我们做出严肃的回答。
从现实实践的困难和问题来看,文化发展也成为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全面解决的中心议题。进入市场经济以来,经济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先富起来的积极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极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文化的缺位也带来了价值观混乱、信仰迷失、道德滑坡、诚信丧失、社会责任缺乏等一系列影响国家均衡发展的重大问题。一些制售假货,拐卖儿童,奶粉三聚氰胺,地沟油泛滥,黄、赌、毒案件,以及慈善诚信、血拆事件,特别是极少部分官员贪腐的案件,都发生广泛的社会心理震荡,给我们敲起了长鸣的警钟。
从历史经验上看,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经济、商业的快速发展往往是与基督教新教伦理伴行的,宗教精神在相当程度上发挥了抑制个体私欲疯狂滋长的制衡作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的解放,特别是个体向富的精神转变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却缺乏相应的文化与法制的制衡。改革开放前物质的极端匮乏带来了新时期矫枉过正的物质主义的风潮,教条主义的盛行和空洞的革命说教再也不能规范和引领人们的价值追求。过去时代的文化从属于政治的“从属论”,文化作为阶级斗争、政治斗争工具的“工具论”,以及“文革”中反对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统论”,在新的形势下,逐步失范、失效了,而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中的“内圣”“外王”“吾日三省吾身”的理念,面对汹涌而来的经济大潮变得苍白无力。同时,对于一个拥有实用主义传统的国家来说,国人对传统宗教的“临时抱佛脚”“无子求观音”的态度,也消弭了中国传统宗教的渐修、顿悟、内敛、自守的精神特质。西方个人主义的传入,国人个体主义的兴起,普遍的传统文化道德语境的消失,完善的现代经济伦理的缺位,使得我们的经济发展成为“单向度”的发展。毋庸讳言,今天的文化发展已经到了如此重要、如此迫切需求的关键时期,忽视文化发展,我们就要走弯路、出问题,未来就会难关重重。
文化发展也是硬道理
发展是硬道理,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此,我们必须长期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这是小平同志面对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提出的重要思想,是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的重要决策。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获得巨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达到4300美元,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一定经济发展基础上高度关注文化的发展成为我国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所以,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发展也是硬道理。这个硬不是指与软实力相对应的硬,那个“硬”是指经济的军事的硬实力,而这个“硬”是小平同志独具风格的个性表达。它是指发展的重要性、必然性和执行的坚定性,是管小道理的大道理,是非如此不可的全称判断。
六中全会《决定》发展了小平同志的理论,将小平同志提出的主要指经济建设的“发展是硬道理”,延展到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建设、文化发展。这是我党面对新的时期的新任务做出的重要延伸与转换。
推动文化发展也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第一要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经济毫无疑问是党和国家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现在我们要在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专心致志搞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成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和良好文化条件。
纵观全球,当代世界国家战略中的文化获得了极大的跃升。当代世界各国在制定其新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时,都将文化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来研究和考察,作为最根本的立国之本来进行部署。世纪之交文化的变革是当代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
文化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 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涵,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对文化对于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做了深刻论述,历史地回顾了我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文化建设的丰富经验,全面吸纳四代领导集体关于文化的重要论断,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中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方向、目的、动力,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未来格局,并全面部署了未来我国文化发展的宏伟战略,开创我国文化发展的新纪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在国家整体架构的地位日益提高。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首次明确地将文化放在经济、政治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进行宏观构架,对我国当前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十六大进一步从根本上确立了文化在国家体制、发展战略和未来竞争中的地位。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做出了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决策,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文化建设走向国家构架的中心。从理论上看,科学发展观提升了文化在我党理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文化是每一国家民族的重要资源,是民族精神赖以存在的根本,也是鼓舞整个民族发展兴旺的旗帜。从现实实践上看,今天世界的竞争,不再仅仅是政治的竞争、经济的竞争,更是一场更大规模更大范围内的文化的竞争。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全球最核心的竞争领域。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
党的六中全会《决定》以四个“越来越”精辟概括了当代文化的变革:当代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在一系列重大举措的推动下,我国当前文化已经逐步走向党和国家发展政策的中心,文化发展的理念已经成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对位性协同发展,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高端形态和目标业态,并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面向未来,我们要在进一步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将文化建设、文化繁荣当做发展的更高目标去努力奋斗,要像搞经济建设一样聚精会神地搞文化建设,全力推动、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