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4文章来源: 凤凰财经
由于股本结构欠合理,注册资本成为村镇银行发展的“瓶颈”之一。其经营缺乏独立性,大股东对村镇银行占有的绝对控股地位,致使在成立初期仅相当于大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自主经营权难以发挥。
村镇银行是经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首批选择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六省(区)开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2007年3月1日,国内第一家“村镇银行”在四川仪陇县成立。2007年10月24日,中国银监会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省31个省份。截至2011年末,全国共组建726家村镇银行,比年初增加269家。截至2011年末,洛阳市共成立村镇银行4家,贷款余额79375.25万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50776.52万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76.0%。在村镇银行不断发展的同时,其自身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境不容忽视。
村镇银行资金来源不足
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有:
第一,农村信用环境欠佳,贷款风险难以控制。一是由于农业生产经营分散、风险大,同时农户个人信用意识比较淡薄,加大了信用风险。二是村镇企业一方面规模较小、管理水平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抗风险能力较弱,增大银行经营风险;另一方面,行业集中度风险不容忽视。三是村镇银行作为新设机构,既没有以往的信用记录可作为参考,也没有较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在放贷过程中盲目性大,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第二,资金来源不足,存款结构不够均衡。一是存款来源有限。二是宣传力度不够,与国有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农信社相比,社会各界对其的认可程度大打折扣,有的甚至将其误视为“山寨银行”。三是营业网点较少,加之现代化支付手段匮乏,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吸引力,制约其市场的开拓。以栾川民丰村镇银行为例,截至2011年12月末,各项存款余额11.42亿元,其中个人储蓄存款仅有2.78亿元,仅占24.34%;对公存款8.64亿元,占比高达75.66%,一旦对公存款下滑,资金链被卡,其业务发展将受到很大影响;定期储蓄存款1.28亿元,仅占各项存款余额的11.21%,由于活期存款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稳定性差,将严重影响到该行的流动性。
第三,股本结构欠合理,注册资本成为发展“瓶颈”。根据银监发(2007)5号文《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的规定,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并且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成立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金,县(市)≥300万元乡(镇)≥100万。这对村镇银行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使村镇银行经营缺乏独立性。大股东对村镇银行占有的绝对控股地位,致使在成立初期相当于大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自主经营权难以发挥。以偃师融兴、新安融兴两家村镇银行为例,截至2011年12月底,控股股东哈尔滨银行占股100%,一般企业尚未入股,这样的股权结构导致民间资本无法参与,偏离中央“积极吸收民间资本投资村镇银行”精神。有的村镇银行公司治理不健全,已出现个别股东控制村镇银行的苗头。而小股东企业占比小,损益利害关系不显著,其对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不重视、监督关注不够。
二是抗风险能力较弱。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较低,加之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其抗风险能力较弱,存款客户特别是一些大额资金不敢进入,影响了负债业务发展。
三是客户授信集中度风险突出。受最大贷款户比例不得超过注册资本10%的限制,最大单笔贷款额度受限,难以满足一些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并且即使严卡10%的比例发放贷款,由于亏损致使资本净额降低,也会引起集中度超标。以偃师融兴村镇银行为例,其注册资本金为3000万元,2011年共发放2笔300万元贷款,但由于2011年度亏损156.1万元,导致资本净额不足3000万元,造成最大单户贷款占资本净额比例超过10%。
第四,法人治理不完善,内控风险不容忽视。一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尽完善。二是高素质人才缺乏。从村镇银行人员来源来看,发起行高管人员对于发起行文化、产品、市场定位都非常熟悉,但不熟悉当地新的环境,真正做到为农村服务面临很大的挑战。本地招聘的高管有较多的本地客户资源,但对于发起行文化、产品、市场定位理解不够透彻,需要时间进行新的学习。本地从业人员其中一部分是来自村镇银行所在地,对当地情形有较清楚的认识,但毕竟业务知识、能力不过关,不利于银行业务的开展;另一部分是新毕业的大学生,没有任何银行工作经验。真正培养村镇银行发展经营所需的专业人才还需要很长时间。三是缺少自己的信息科技系统。一部分村镇银行系统来源于主发起行,另一部分则使用其他银行的系统,并且缺少信息技术专业人才。
第五,市场定位不坚定,偏离支农方向。一是经营不能停留在乡镇,在农村谋发展的决心和勇气不够,偏离服务“三农”宗旨,大大削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偏好速度情结和规模至上。个别村镇银行热衷走“设机构、铺摊子”的发展老路,导致“傍大户”现象层出不穷。这与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坚持科学发展、服务“三农”的要求格格不入。三是金融创新能力薄弱,大多借鉴发起行开发的产品,造成“水土不服”,形不成特色化、本土化、差异化的贷款产品,经营发展的后劲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