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新闻中心--业界新闻
 
宁波市民办博物馆发展生机盎然
发布日期:2012-10-18

来源: 宁波日报    作者: 陈朝霞 徐建成   2012-10-17

 

  紫林坊艺术馆、朱金漆木雕博物馆、越窑青瓷博物馆、十里红妆博物馆、知青博物馆……近年来,我市各类民办纪念馆、陈列馆、美术馆、艺术馆、收藏展示馆等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使我市成为国内民办博物馆发展较早、数量较多和影响较广的城市之一。

 

  内容异彩纷呈

  目前,全市有各类民办博物馆30余家,总用地面积16.6万平方米,其中展示面积达到3.7万平方米,馆舍及藏品直接投资超过11.2亿元。民办博物馆主题内容异彩纷呈,涉及历史文物、书画、剪纸、古典家具、服装、古船、农事、根雕、石雕、木雕、青瓷、草席、医药等多个门类,它们多是国有博物馆尚未关注或关注不够的领域,成为我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建设的一大亮色,并与国有博物馆相辉映,共同构建了宁波市民的精神家园。

 

  我市民办博物馆不仅成为国有博物馆的重要、合理的补充,而且正从数量发展向质量提升,在传承文化、保护遗产、开展教育,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模式不断创新

  我市民办博物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馆校共育、馆旅互动、馆产融合”的模式创新,提高办馆运行能力,活力四射。

 

  宁波市1997年开馆的第一家民办博物馆宁波服装博物馆已经发展为国有博物馆,鄞州紫林坊艺术馆等民办博物馆经过多年发展后,开始进行基本陈列改造,逐步走向成熟。开馆四年后,紫林坊艺术馆正对部分展品更新,重新调整灯光等设备,并新建一个250平方米的书画展厅,将不定期免费举办各类书画展,同时作为宁波骨木镶嵌传承基地,艺术馆还重新规划、装修非遗展厅,展示骨木镶嵌的制作流程、历史档案、100多件淸中期以来的实物及新制作的万工床等展品。

 

  宁波华茂美术馆(浙江民族教育博物馆分馆)“馆校共育”的模式有机融合民办教育与民办文化,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素养的提高;前童民俗博物馆、奉化滕头石窗博物馆、十里红妆博物馆、张德和根雕艺术馆等与旅游相结合,“馆旅互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宁海环球古船博物馆凸显船与海洋文化特色、鄞州黄古林蔺草编织博物馆和居家博物馆引进现代化工业设备,“馆产融合”实现老字号产业化发展道路……

 

  政策引导得力

  与国办博物馆相比,民办博物馆在体制、政府投入、保障、人才、准入等方面存在着有较大差异,办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困难和制约因素,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市文化行政部门通过政策扶持、法规制定、协会组织“三位一体”的模式,有效引导、促进民办博物馆朝着健康、有序、规范的方向发展,推动民办博物馆从数量发展向质量规范提升。

 

  宁波市在“统一准入门槛、突出公益属性、促进同等待遇”三方面推进民办博物馆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同时努力推动民办博物馆在采购政府公共服务时获得优先权,从而在文化临展的补贴、文化旅游的营销、文化产业的开发,各类博物馆工艺品的商务展销、参与文化节庆项目以及对外文化交流和合作等方面,获得政府更为多元的支持。

 

  以鄞州区为例,2010年底,鄞州区民政局牵头启动了鄞州民办博物馆专业评估年检工作,将博物馆评定为1A至5A级。目前紫林坊艺术馆被评为5A,朱金漆木雕艺术馆被评为4A,黄古林蔺草编织博物馆和居家博物馆被评为3A,知青博物馆被评为2A。鄞州区还通过“民办政扶”措施,破解馆舍土地等建馆瓶颈制约;通过“民营政管”举措,加强国有博物馆对民办博物馆业务上的结对帮扶指导;通过“民享政补”政策,扩大社会效益。2011年,鄞州民办博物馆在门票、临展、建筑等方面获得地方财政补助174万元。2009年10月鄞州区被命名为“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 

 
 
上一篇:2013艺术品市场:在调整中前行 下一篇: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
【关闭本窗口】
2007-2024 宁波民和控股集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三维网络 浙ICP备081052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