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新闻中心--业界新闻
 
温州金改需要一场观念的革命
发布日期:2012-08-06

2012-08-06 10:20:12 | 文章来源: 《浙商》

  民资办银行的问题,是民营资本能否享有与其它资本一样、公平的金融权利的问题。 

  作为一场由地方发动、在特定区域实施、可能触及中国改革深水区最神秘领域的改革尝试,温州金改注定会招致方方面面的关注、各色人等的解读、褒贬不一的评判,抑或赞美、抑或质疑、抑或不屑……如何看待?借用一句佛家的偈语:一切因念而生。作为温州金改前期方案制定的参与者,我对改革取得现实成果寄予很高期望。但是,任何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进,都需要形成足够的社会共识和认同。否则即便是一项绝好的改革,也必然被淹没在狭隘和愚昧的唾沫中。 

  因此,温州金改,首先应该是一场金融观念的革命! 

  民间金融为什么会存在? 

  关于民间金融的褒贬与诟病由来已久,对于金融监管部门而言,它的存在无疑意味着风险和麻烦,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为什么民间金融如此顽固?道理很简单,因为它是一种好制度。社会经济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安排,民间金融活动显然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之所以认为它是一种好制度,不是指民间金融在模式、机制上有多么完美,而是因为它是内生的!它的滋生和演化是基于人们日常生活、创业、经济活动的内在需要,它的存在填补了所谓正规金融不愿服务或无法触及的金融厚尾市场和末梢需求,因此成为小微企业和创业创新活动重要的资金来源。而与民间金融活动的内生性相对应,现行的正规金融制度及其机构体系则反而是外生的,更多地保留了历史上中央集权和计划经济的痕迹,遵循着服务国有经济和大企业的思维,与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基本没有交集。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民间金融是更符合小微企业需求的金融制度安排。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小微企业的银行信贷覆盖率不足10%,融资满足率更低。民间金融作为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是填补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主要渠道。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以内源式民营经济增长为特色的浙江经济发展,正是有赖于本土活跃的民间金融市场。可以说,没有民间金融,就不会有浙江模式。 

  民间借贷为什么需要阳光化?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路易斯·布兰代斯有一句名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灯光是最好的警察。在金融领域套用此言,可以说阳光是最好的风控器。金融活动的风险来源于信息不对称。因为小微企业财务信息不完善、不透明,主要借助于财务报表获取企业“硬信息”的正规金融机构就无法为其提供贷款。而在民间金融市场中,人们则更多地依赖于一些不同于正规金融体系的信息来源,即借助于企业和企业主的商业关系、业务活动、家庭背景、声誉记录等“软信息”开展借贷活动,因为这些信息很难准确表述和传播,人们在民间借贷中实际上凭借的是对对方的“信任”。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这种传统信任关系背后的软信息含量越来越少了,民间借贷的双方开始脱离亲缘、地缘、业缘关系,不能知根知底,也无法形成熟人社会的有效惩罚机制。民间金融所依赖的传统信任关系的基础已经开始动摇! 

  温州是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一个标本,活跃的民间借贷曾经孕育了温州生机勃勃的中小企业。然而,近年来深受资产泡沫诱惑的温州民间借贷活动却恰恰建立在没有信息基础的所谓信任关系之上,一旦信任没有了,资金链的断裂是必然的。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浙江全省法院共受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58037件,涉案标的额283.9亿元,同比分别上升26.98%129.61%,其中温州案件数增幅最高,达到96.42%。有人说,这说明温州民间借贷已经崩盘。我则认为,与其说是民间金融崩盘,不如说是民间金融依赖的传统信任关系崩溃了。在当今社会,民间金融生态必须建立在现代信用关系基础之上,民间金融活动必须依赖于有效的信息支撑。而民间金融阳光化,正是改善民间金融信息环境、降低民间金融履约风险、重塑民间金融生态系统的关键一步。 

  为什么要允许民资办银行? 

  这是一个看似老生常谈的问题。虽然20105月颁布的民间投资“新36条”及以后的多则文件都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但当温州金改试验触及到允许举办民营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时保留原民企主发起人成为村镇银行大股东、民营企业直接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等具体改革事项时,还是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甚至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也参与其中,质疑温州的民营企业家能否办好银行?民资都来办银行还不乱套了?这使我惊诧地发现,原来民资办金融遭遇的不是所谓的“弹簧门”、“玻璃门”,而是“观念门”!其根子还是在于对民营资本无端的歧视。 

  因此,温州金改试验民资办银行,首先不是民资能否办好银行的问题,而是是否允许民资办银行的问题,是民营资本能否享有与其它资本一样、公平的金融权利的问题。在浙江,我们已经基本上从业务层面消除了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歧视,现在应该是以温州金改为契机,从体制层面消除对民营资本歧视的时候了。至于民资是否能够办好银行?看看作为中国民营小银行标杆的台州银行、泰隆银行,人们自然会有答案。窃以为,民营小银行,办得好是必然的;办不好,肯定是监管部门的错。 

 
 
上一篇:2013艺术品市场:在调整中前行 下一篇: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
【关闭本窗口】
2007-2024 宁波民和控股集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三维网络 浙ICP备081052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