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新闻中心--业界新闻
 
深圳:观念引领文化 文化塑造深圳
发布日期:2012-11-01

时间: 2012-11-01    来源:深圳特区报

进入21世纪,面对新一轮城市竞争浪潮,深圳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秉承“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先锋的文化姿态,走在全国前列。

20031月,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后的第一个春天,深圳市委三届六次全会正式确立了“文化立市”战略,深圳率先进入“文化自觉”时代,一场文化发展奇迹的序幕就此拉开。

这十年间,深圳政府财政文化投入逐年增加,2003年市级财政文体广播事业总预算6.45亿,2011年该项支出30.1亿元,增加了近5倍。文化产业发展增加值从2003年的135.3亿元(占整体经济总量的4.73%)发展到2011年的875亿元,占全市GDP8%,年均增速近25%。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十五”期间获得省级以上文化奖项2467项,“十一五”期间获得国家级奖项1475项,国际级奖项516项。这十年间,通过政策扶持、大胆改革创新和持续不断的财政投入,深圳顺利完成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的完美嬗变。如今,这座年轻的城市文化创意勃发、学术睿智泉涌、文明浪潮波澜壮阔、公共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文化产业百舸争流,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风向标。2008年深圳荣膺“设计之都”头衔,2009年当选“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深圳还四次获得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市民文化大讲堂”等三个项目获得文化部文化创新奖。正如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所说,“深圳不仅创造了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的奇迹,也创造了文化建设的奇迹”。

深圳文化奇迹,源于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超前的文化理念——

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全球的视角和战略的眼光看文化,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20038月以来,一直担任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王京生说,深圳已由拼经济、拼管理进入到拼文化的新阶段。

高度的文化自觉,带来超前的文化观念:深圳率先提出21世纪“拼文化”的理念,赋予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新的人文内涵,“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成为共识;率先提出“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理念,将文化权利的实现程度作为实现民生文化福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率先提出“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的理念,推进深圳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新的更大作为;率先提出“打造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主流城市文化”的理念,打造与建设国际化城市相匹配的城市文化新样态……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深圳评选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震撼全国的“深圳十大观念”。而在“十大观念”中,与文化直接关联的就有两个——“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实现市民文化权利”。“十大观念”被普遍誉为“时代留存的共同财富,凝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折射出深圳的思想理论建设和文化成就,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与文化坐标,也是深圳精神与深圳文化的符号”。

在观念的引领下,深圳率先提出“文化立市”战略,确立“文化强市”目标;制定《关于全面提升深圳文化软实力的意见》、《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颁布《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出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规定》等系列法规和政策文件;发布《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及其配套政策,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位为重点和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每年集中5亿元专项资金予以扶持……

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文化观念、文化设计、文化政策,既高屋建瓴、独具特色,又充满文化期许,犹如明珠结串,节节生辉,辉映出深圳璀璨的文化蓝图,引领着深圳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照亮了城市的未来。

深圳文化奇迹,源于先人一步的改革创新——

文化奇迹是一场变革,需要一个改革创新的引擎。

2003年,深圳作为首批文化体制改革的全国试点。在改革的过程中,深圳以改革的文化推动文化的改革,探索出一条让文化腾飞的新路——

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塑造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和发展活力,是深圳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作为全市第一批改革试点单位,深圳市歌舞团在2004年转制为华侨城集团所属的文化企业,完全按市场化管理。成功改制,让深圳歌舞团实现艺术与市场的完美对接。

组建国有文化集团,实现做大做强。通过资源整合和重组,先后成立了深圳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和出版发行集团,以建设“效益集团”为目标,推动三大文化集团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深圳报业集团在第一时间完成了新闻宣传与发行的两分开,把改革与发展重点放在不断加强报业与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合上,加快报业数字化建设步伐,大力推进报网联动,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大媒体格局;广电集团将节目制作、网络传输与新闻采编剥离,不断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收视收听率和市场份额不断上升,旗下的天威视讯公司2008年成功上市;出版发行集团整合了出版与发行上下游资源,实现了在业态上的创新与升级,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同时,深圳还积极探索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制定出台了《深圳市属国有文化集团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负责人考核暂行规定》、《薪酬管理暂行规定》等“17”文件,由国资监管部门委托市委宣传部对三大文化集团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做到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基本形成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

文化体制改革让政府实现“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如市文化局采取项目公开招标、委托承办的方式,一次性地将5年的读书月活动整体委托给发行集团总承办;文博会、市民文化大讲堂、社科普及周等众多文化活动都交由社会承办,政府不再大包大揽。

设立文化基金,创新基金管理模式。建立于1994年的“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是全国较早设立的文化基金之一。文化基金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通过专业化、公开化和程序化的方式,从社会上广泛征集文化项目,并在2008年建立了绩效评估机制,实时对获批基金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估。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形成了“以项目为管理对象、以资产为管理核心、以绩效为管理手段”的基金管理创新模式。

文化基金设立以来,不仅扶持了“深圳读书月”、“创意十二月”、“大剧院艺术节”、“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美丽星期天”、“市民文化大讲堂”、“外来青工文化节”等一大批公共文化品牌,还扶持催生了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富有艺术内涵、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

截至目前为止,文化基金累计资助文化项目近2000个,资助金额18亿元左右,资助项目荣获文艺类、社科类、精神文明建设类、新闻出版类等400多个国内外奖项,其中,获国际级奖项24项,国家级奖项146项,省级奖项104项,市级奖项141项。

深圳文化体制改革创新赢得了广泛的肯定。今年5月,继“市民文化大讲堂”和“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之后,深圳“政府公益文化基金管理创新”项目再次获得文化部创新奖;9月,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表彰大会上,深圳第四次获得“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

深圳文化奇迹,源于精心打造的文化品牌和文艺精品——

深圳的文化发展之路是一条文化品牌、文艺精品打造之路,文化品牌和文艺精品是深圳文化建设成果中最耀眼的明珠。

在文化品牌方面,深圳打造了以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提升市民素质,建设学习型城市为目的的“深圳读书月”;以提高市民文化鉴赏品位为重点的“市民文化大讲堂”;以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为重点的“社科普及周”;以倡导高雅艺术为重点的“文博会艺术节”、“深圳大剧院艺术节”;以面向外来建设者为重点的“外来青工文体节”;以促进市民创意潜能为重点的“创意十二月”;以面向社区居民为重点的“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文化品牌。这些文化品牌,已经融入深圳市民生活。其中深圳读书月的参与群众从首届170万人次到第十二届1000余万人次,被称为“文化创举”;“市民文化大讲堂”开拓了一条专家学者走进社会、走向市民生活的新途径,入选了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并被文化部授予“文化创新奖”;“美丽星期天”每周日为广大市民奉上免费的高雅艺术音乐会;“戏聚星期六”以中国戏曲普及和欣赏为切入点,一经推出就赢得了广大市民的钟爱和追捧,成为提升市民艺术素养的重要平台。在这些文化品牌中,“鹏城金秋艺术节”、 “深圳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深圳关爱行动”、“创意十二月”,已成深圳文化品牌的“老字号”。

在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方面,深圳精心打造的“影视工程”、“音乐工程”、“文学创作工程”和“美术创作工程”四大文化工程,创出了“深圳制造”品牌,催生了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富有艺术内涵、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十一五”期间,“深圳制造”的文艺作品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475项,国际级奖项516项。在今年9月揭晓的全国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榜单上,4部“深圳制造”文艺精品——歌曲《走向复兴》、《迎风飘扬的旗》和动画片《熊出没》、电视剧《兵峰》喜登红榜; 18部深圳文艺精品还获得了广东省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

这些传递深圳精神、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和艺术精品,不仅提高了市民的文化素养,而且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创造了新的文明样式。正如王京生所说:“我们所留给后世的,不只是物质上的丰饶,还要有丰富的精神创造。我们筑造的不仅是高楼大厦,我们还在创造一种高尚的城市文明样式。”

深圳文化奇迹,源于深圳特色的学术文化建设——

学术文化是城市文化的精髓和高端,引领着市民群体的价值观念、审美水准、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深圳学派”的建设,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学术追求和文化理想。

1997年,深圳学者提出“深圳学派”的构想;20104月,深圳市委、市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全面提升深圳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建设“深圳学派”;2012年,打造“深圳学派”被载入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决定》提出,要以“全球视野、时代精神、民族立场、深圳表达”为宗旨,推动“深圳学派”建设;20123月,《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规划》明确了打造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深圳学派”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成果转化”三大工程。

打造“深圳学派”,深圳具有独特的条件和优势——深圳有孕育学派的地域条件,经济特区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各种前沿问题和缤纷思想,为学派建设提供了良好的问题资源和现代理论借鉴;深圳有一批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者;有一批在全国学术界得到公认的研究机构,如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所、深圳大学中国政治研究所、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有一批在当今中国产生了较好学术反响的研究成果,如中国经济特区史论、关于印度文化的学术传统研究。

近十年来,“深圳学派”已经框架初现——确立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形成了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产生了一批学术品牌;一批优长学科确立,大批学术成果问世,众多学科带头人涌现,学术年会连年举办;城市文化研究特别是公共文化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出版了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深圳改革开放研究丛书》,深圳出版的《深圳十大观念》一书,更是从学术文化的角度,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一座城市的体现进行了理论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共获得国家级社会科学成果奖62项,省部级优秀成果奖282项,深圳市优秀成果奖397项;组织召开了“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中越双边学术研讨会”等学术研讨会700多场;组织了上万人次的本地学者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接待了国外数百个学术团体、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的来访、讲学;举办了学术沙龙134期;出版各种学术理论专著近4000种,工具书、译著等500多种,在国家级学术报刊上发表重要学术论文2000余篇。

这些成果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外开放理论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打造“深圳学派”夯实了基础,为深圳建设文化强市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深圳文化奇迹,源于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全民共享,是文化的真谛。在深圳,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外来建设者,他们的文化诉求都能在这里找到各自的空间。

深圳率先提出“实现市民文化权利”,大力建设全覆盖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观念,始于2000年首届读书月,时任文化局长的王京生发表了题为《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对首届深圳读书月的若干思考》 的文章,文章从联合国1976年生效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谈起,提出“创立深圳读书月的目的就是要从读书这一最为基本的文化行为、文化权利入手,使更多的市民群众能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享受读书的乐趣,满足求知的渴望,达到提升自我以适应社会和未来之目的”。

由此,“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成为深圳文化自觉的重要理论基石和实践起点,引领深圳建立起设施齐全、产品丰富、服务一流、机制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深圳中心区,矗立着一片宏伟壮丽的“文化森林”:图书馆、音乐厅、少年宫、书城……它们是政府投资30多亿元建成的。近17年来,市级财政先后投入52亿元,规划建设了32个市级文化设施。全市已建有群艺馆和文化馆站62个,各级各类文化广场381个,各类博物馆26个,公共图书馆638个,全市文化设施总面积超过99万平方米。随着基层文化设施扎实推进,关内“十分钟文化圈”基本形成。

2011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深考察期间,曾参观了解深圳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系统,并且亲自用读者证借了一本书。自助图书馆只是深圳公共服务体系和文化福利均衡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从2007年开始,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出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全面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正式进入“零门槛”时代。此后,深圳的文化惠民措施层出不穷:全市大型演出活动试行“高雅艺术票价补贴”,市宣传文化基金每年资助500万元,把高雅艺术演出的票价降至最低50元;深圳音乐厅推出“美丽星期天”系列免费音乐会;群众艺术馆为来深建设者子女和老年人提供免费艺术培训……这一切均有效降低了人们享受文化成果的成本,推进了文化权利均等化。

星罗棋布的文化设施、零门槛的文化服务、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活动,让市民充分沐浴文化的暖阳。深圳每年还开展送戏、送电影、送书、展览、讲座等文化活动近2000场,各类广场文化活动10000余场次。

深圳文化奇迹,源于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

深圳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浪潮中的先锋城市。近十年来,深圳文化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年增速超过20%。“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深圳模式,更是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胡锦涛总书记考察深圳时,对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成就给予高度评价,殷切期望深圳争当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深圳“文化立市”战略确立后,《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相继出台。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推动着文化产业创新突破。文博会、深圳文交所、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搭建起三大国家级平台。深圳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发挥高科技实力强大、金融业发达、旅游业兴旺的优势,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探索出“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产业新业态,文化产业千帆竞发,生机勃勃。

三大国有文化集团引领深圳文化产业发展——深圳新闻出版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2011年实现总产值348亿元。在2011年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深圳特区报》和《深圳商报》品牌总价值达107.52亿元。广电集团拥有11个电视频道和4个广播频率,20家经营性企业,总资产超过60亿元,位居中国广电传媒前列。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开创了全国“购书超市”的经营模式,坐拥三大书城,打造中国出版发行业“航空母舰”。

深圳拥有一批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文化企业——腾讯公司、华强文化科技集团、A8音乐集团、雅昌印刷等文化企业,在国内外创意文化领域闯出了赫赫名声;以华侨城三大主题公园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业蓬勃兴起;原创版画、立体艺术、时尚创意、动漫、摄影、玉器、茶艺书画、古玩珠宝形成“集群效应”。

“深圳设计”成为中国创意文化产业的一面旗帜——中国现代设计理念首先诞生在深圳,王粤飞、陈绍华、韩家英、张达利、毕学锋、韩湛宁等中国设计业的领军人物和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聚集在深圳。总部位于巴黎的世界平面设计师协会中的6名中国成员中,有4位是深圳人;深圳设计的珠宝产品总值已占国内珠宝市场份额的70%以上,深圳创意产业竞争力指数位列伦敦、纽约、巴黎、洛杉矶之后,全球排名第五。200812月,“设计之都”花落鹏城,创新创意勃发、设计精英云集的深圳赢得了国际认可。

“文博会”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发展和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的巨大引擎——2012年第八届文博会总成交额达1432.90亿元,比上一届增加187.41亿元,同比增长15.05%,超过1400亿元的预期目标。其中,合同成交首次远超意向成交,成为最主要的交易方式,成交额达875.62亿元。

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发展令人瞩目——深圳已经拥有48家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年产值超过500亿元。其中,华侨城集团、大芬油画村、古玩城、腾讯、雅昌企业集团等8家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国家文化部评选出的2011年度10家最具影响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深圳华侨城集团和华强文化科技公司赫然在列。

近几年来,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以接近年均25%的速度快速增长,成为带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2011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875亿元,增速为20.5%,占全市GDP比重从2003年的不到3%增长至8%,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其中,深圳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出版发行集团三大国有文化集团的总资产达112亿元,营业收入较上年增长17.6%。

深圳文化奇迹,源于成就斐然的城市文明建设——

文明是城市的根基,是文化的核心。深圳在文明城市建设上志存高远。“志愿者之城”、“爱心之城”、“文明之城”是深圳创造的一种高尚城市文明样式。深圳虽已两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但深圳追求城市文明的步伐却从未停息。

深圳是一座志愿者之城——“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深圳街头一幅幅醒目的户外公益广告告诉人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助人助己的过程。“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一深圳志愿者最温馨动人的口号,成为“深圳十大观念”之一。

198919位热心的深圳青年开通“为您服务”热线电话,首开中国内地志愿服务先河。经过20多年的发展,深圳已拥有27万注册义工,2011年大运会期间,非注册义工达到127万。2011年世界大运会期间,深圳的127万名热情敬业的志愿者,铸成了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2011年,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建设“志愿者之城”的动员令,并下发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志愿者之城”的决定》(征求意见稿)。这一打造“志愿者之城”的详细攻略,包括培育壮大社会组织,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政府购买公益组织服务,维护志愿者合法权益,打造志愿文化时尚等。

 

深圳是一座爱心之城——在深圳,“爱不需要理由”,无私关爱更没有功利的理由,它来自一种志愿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的精神。

“关爱行动”是这座爱心之城最温暖的名片:每年一届的“深圳关爱行动”,让市民在“关爱·感恩·回报”的良性循环中提升道德修养。深圳培育了“募师支教”、“心理关爱”、“社区邻里节”、“妈妈食堂”等品牌公益项目,年年推举十大爱心人物、爱心家庭、爱心企业和爱心社区,涌现出了“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丛飞、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孙影、“中英街上活雷锋”陈观玉、“苍生大医”郭春园等一大批道德模范和文明市民。到2011年底,全市累计有200.5万人次参加无偿献血,献血量达401吨。

深圳先后帮扶或援建贵州、西藏、新疆、江西井冈山等老少边穷地区,出色完成支援汶川、陇南、玉树、舟曲等灾区恢复重建任务和对口援建喀什任务。汶川地震期间,深圳市民捐款捐物达18亿元,在全国名列前茅。国家民政部20115月发布的“中国50城市公益慈善排行榜”上,深圳市民2008年、2009年人均年捐赠额达到384.17元,在50个城市中位居首位,被誉为最慷慨的城市。

深圳是一座文明之城——深圳文明城市建设别具匠心:“深圳读书月”等活动,引导市民求“真”;重大典型培育和宣传活动,引导市民向善求“仁”;文化创意活动,引导市民求“美”。

“深圳读书月”让市民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市民文化大讲堂”,提升市民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社科普及周”,让市民崇尚科学精神;党委中心组学习品牌“深圳学习讲坛”、理论宣讲品牌“百课下基层”等活动,提升特定人群的理论知识和政策水平;丛飞、孙影、陈观玉、郭春园、李传梅等一大批道德模范和文明市民,引领市民提升境界、净化心灵;“创意十二月”、深圳大剧院艺术节、“全球通”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等文化艺术活动,让市民在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构建自身之美。

深圳在向世界证明,这里不仅拥有物质上的丰富,还有着精神上的丰饶,这座青春都市所筑造的不仅是高楼大厦,还正创造一种高尚的城市文明样式和人文精神。

深圳文化奇迹,源于建设文化名城的远大抱负——

深圳,是一座在文化上有伟大抱负和崇高追求的城市。“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动漫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先锋城市、国际时尚创意中心……建设现代文化名城,一直是深圳的梦想与追求。

这座年轻城市,有着“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的追求;这座年轻城市,有着“助人者最乐,行善者最美”的情怀;这座年轻城市,有着“全球视野、民族立场、时代精神、深圳表达”的崇高抱负。

在深圳,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并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汇,城市呈现出百花齐放、五彩斑斓的文化景象。在各种文化的融合碰撞中,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文化渐成城市主流文化。从知识获得力量、从经典吸取智慧、从文明启迪创新,昭示了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追求,构成了这座传奇与梦想之城在城市文明时代最让人期待的文化使命。

国家的竞争、城市的竞争,不仅要靠产业硬实力,更要靠文化软实力。深圳近十年来的文化跨越,不仅推动城市发展转型,更以一座城市的文化攀升,展示了中国的软实力。

欧洲文化复兴时代著名的人文学者伊拉斯姆斯曾预言,“文化是新世界的曙光”。我们看到,深圳新一轮的文化发展的曙光,已经初现。

 
 
上一篇:2013艺术品市场:在调整中前行 下一篇: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
【关闭本窗口】
2007-2024 宁波民和控股集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三维网络 浙ICP备081052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