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新闻中心--业界新闻
 
十七大以来文化事业费投入年均增20%
发布日期:2012-06-27

2012-06-26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625日,文化部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文化部财务司司长赵雯现场通报了十七大以来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总体情况及取得的成效。文化部财务司副司长饶权、马秦临和文化部办公厅副巡视员陈向红出席了发布会。 

    据介绍,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稳定增长。文化部党组根据文化改革发展的需要,积极拓展资金渠道,精心策划实施项目,不断加强资金管理,有效开展业务指导,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中央财政的带动和引导下,全国文化事业费逐年增加,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全国一大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投产投入使用,明显改善了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 

    据赵雯介绍,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稳定增长机制,全国文化事业费逐年增加。十七大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各级政府不断完善财政政策保障机制,加大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全国文化事业费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由2007198.96亿元增至2011年的392.62亿元。五年累计投入达1454.99亿元,年均增长20%,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较快的一个时期。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由2007年的15.06元增加到2011年的29.14元,从这两个数据来看,基本翻一番。按照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思路,文化事业费的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基层、用于农村,并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通过文化事业费结构的调整,有效改善了文化民生,促进了文化权益均等化。一是文化事业费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倾斜。2011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108.59亿元,占全国的27.7%,比重比2007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二是文化事业费进一步向基层倾斜。2011年,县及县以下文化机构文化事业费187.12亿元,占47.7%,比重比2007年提高了19.5个百分点。 

    加强规划统筹协调,全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文化设施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开展文化服务的物质基础,是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保障。十七大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文化设施投资总体呈现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日益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据统计,2007-2011年间,全国共竣工公共文化设施27366个,其中公共图书馆584个,文化馆622个,艺术表演场馆9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6064个。竣工项目面积172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10亿元。设施投入的不断增加,极大地改善了全国各地的文化设施水平,提高了文化服务的能力。全国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设施面积由2007年的56.1 平方米提高到2011年的73.8平方米,每万人拥有文化馆()面积由2007年的126.2平方米提高到2011年的221.2平方米,全国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座席数由2005年的48万个提高到2011年的68.1万个。 在国家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国家图书馆二期、国家博物馆改扩建、梅兰芳大剧院、国家话剧院剧场等项目相继建成,总投资达43亿元,成为首都新的文化地标;故宫博物院中轴线主要建筑、恭王府府邸等一批文物古建修缮工程顺利完成,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等一批文化单位喜迁新址。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文化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制定实施了《全国"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中央共安排预算内投资39.48亿元,建设了2.67万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了"乡乡有文化站"的建设目标,显著改善了基层文化设施的整体面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巴黎、柏林、毛里求斯(重建)等文化中心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完成投资近6亿元。曼谷、马德里、莫斯科等文化中心建设也先后启动,即将竣工投入使用,有效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对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记者赵婷

 
 
上一篇:新年定有新气象 下一篇: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
【关闭本窗口】
2007-2024 宁波民和控股集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三维网络 浙ICP备081052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