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新闻中心--业界新闻
 
企企担保户户相关 浙江丽水拯救力帆纪实
发布日期:2012-03-26

2012-03-23市场导报

    “一家企业倒下了,我们要有一群温州企业冲上去,把它救起来,做下去,这就是温州的抱团精神。”——丽水市温州总商会会长 郑金林

    

    浙江力帆革业有限公司曾是浙江省丽水市经济开发区的“明星企业”、“纳税大户”。受金融危机影响,加上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善,2011年11月,该企业生产停顿,资不抵债;2012年3月,力帆危机继续发酵,其资金链关联到28家担保企业,涉及银行贷款20多亿元,波及企业员工1.5万人,以及几十亿元应收应付款……丽水由此掀起一场浩浩荡荡的拯救力帆、拯救区域经济的保卫战。

    

    位于行政楼一楼的墙上,挂满了力帆历年来取得的荣誉证书。

    

    2011年,力帆新添生产线,还未来得及将新产品推向市场,企业已岌岌可危。

    

    力帆停产至今已有5个月,其生产车间内机器和各类物资仍整齐地摆放着,等待着新企业掌门人的到来。

    

    浙江省丽水市,是我国合成革第二大生产基地。坐落于此的浙江力帆革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帆”),曾是当地的 “明星企业”、“纳税大户”。2011年末,力帆资金链断裂停产。“力帆事件”发酵至今,危机波及28家担保企业,涉及银行贷款20多亿元,牵扯企业员工1.5万人,以及几十亿元应收应付款……一个“明星企业”的滑坡,将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威胁着当地整个区域经济安全。

    

    特殊时刻,丽水市委市政府、丽水经济开发区、丽水市工商联、丽水市温州总商会、中国建设银行丽水市分行、中国农业银行丽水分行和担保企业等多方合力,掀起一场浩浩荡荡的拯救力帆、拯救区域经济的保卫战。

    

    资金链断裂明星企业岌岌可危

    

    丽水与温州一衣带水,被温州人称为 “后花园”。2003年,温州合成革产业转移,丽水市陆续从温州引进合成革企业,一批手握资金的温州人,带着30多家温州企业,抱团来到丽水发展。

    

    如今,丽水市经济开发区聚集合成革企业27家,成为继温州之后,全国第二大合成革生产基地。2011年,该市合成革产业实现产值145亿元,约占丽水当年GDP总量的10%。

    

    力帆是第一批从温州转移到丽水的企业,一度成为丽水市合成革行业的 “明星企业”、“纳税大户”,数次荣获纳税信用3A级企业等荣誉称号,其前董事长林钊在合成革行业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2006年,力帆痛失掌门人,其法人代表变更为原董事长之妻,企业经营管理团队发生变革。2007年,作为家族制民营企业的力帆再遭家庭变故打击,管理团队受此影响,疏于管理,企业效益一路下滑。“从2007年开始,力帆开始走下坡路,但如果市场没有大变故,还是可以正常维系,不料遭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给力帆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可以说在危机面前企业的管理漏洞暴露无遗,2008年企业开始亏损。”熟悉力帆的浙江富邦布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应达说,其公司与力帆有业务往来,也是力帆的担保企业之一,“做过企业的人知道,企业一旦走下坡路,再往上走非常吃力。”在陆续的业务往来中,邵应达逐步发现力帆在货款支付上出现问题。

    

    2011年,面对原材料成本上涨,员工工资上涨,特别是借贷成本居高不下等,力帆生产发展继续下行,勉强达成年产值15905万元,上缴国地税分别为207.89万元和42.21万元,昔日纳税大户的风光不再。

    

    当年12月7日,浙江稠州商业银行丽水分行从力帆抽资500万元,成为迫使其资金链断裂的导火索。此后温州民生银行抽资700万元,中国银行丽水市分行抽资140万元等,直接导致力帆不堪资金压力,濒临破产。

    

    从2011年11月开始,力帆公司陷入停产,至今5个月有余,企业还未复工。

    

    “多米诺骨牌”效应28家企业受牵连

    

    力帆停产以后,每天由此产生的债务沉重。其中银行贷款涉及众多企业。企业之间相互担保,环环相扣,一旦力帆倒下,将波及数十家相关企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引起整个产业震动。

    

    据统计,力帆共有银行贷款为1.4亿元。其下有3家直接担保企业,共为其担保6500万元,这3家担保企业又有数家企业为其担保。

    

    浙江富邦布业有限公司、浙江同丰革基布有限公司和一家温州企业,直接为力帆担保,处于“力帆事件”波及的第一梯队。尽管这几家担保企业自身运营良好,但是受力帆牵连,苦不堪言,几个月来承担了力帆公司所有到期贷款的转贷还贷责任,每月仅支付利息就高达70多万元。部分银行按标准利率上浮32%收取利息,部分银行抽资,对担保企业来说是釜底抽薪,雪上加霜。

    

    受困于“力帆事件”,一向精神抖擞的邵应达面露愁容。3月19日,市场导报记者见到这位名下拥有多家公司的老总时,他明显疲惫,并笑言虽还没被力帆拖垮,但也“半斤八两”,“富邦布业为力帆担保了3000万元。‘力帆事件’解决不好的话,直接拖垮的将是富邦布业。”邵应达说。

    

    比起邵应达,浙江华都合成革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光属于第二梯队,他的公司为浙江富邦布业有限公司作担保,担保额度达五六千万元。2011年,浙江华都合成革有限公司年产值2亿元,王建光又在青田新投资1亿多元,成立浙江华都新能源有限公司,加上此前成立的革基布公司,王建光旗下拥有三家有限公司,特别是其中的新能源公司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实现盈利,对于他来说,资金链的安全是企业正常有序经营的保障。

    

    据丽水市温州总商会统计,由于企业贷款环环相扣,力帆企业资金链波及28家相关企业,涉及银行贷款高达20多亿元,企业员工1.5万人,以及几十亿元应收应付款……若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将威胁整个区域经济安全。

    

    合力营救政企、银行抱团

    

    为避免力帆陷入破产,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保障区域经济运行稳定,一场由企业为主、政府引导的拯救力帆行动在丽水市展开。

    

    2011年11月29日,丽水市开发区管委会成立了以管委会副主任为组长的力帆经营危机处理工作小组,首先采取措施,全力稳定力帆企业职工。

    

    据统计,截止2011年11月底,力帆已连续三个月没有及时发放工资,涉及333名员工。为了最大程度地维护工人的利益,消除不稳定因素,开发区启动欠薪绿色通道,有序发放工人工资,截止2011年12月8日,329人办理了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仲裁手续或自动辞职手续,共发放工资237.18万元(其中公司到账42万元,其余为政府民工工资应急周转金)。目前仅有4名员工(因联系不上)的工资还没有发放,共计4000元,开发区表示一旦联系上此4名员工,即可发放。

    

    为了缓解担保企业的资金压力,处理小组与贷款银行进行了多层次的沟通协商,要求银行不抽贷、不压贷。中行、农行、建行和稠州银行等银行丽水分行,在丽水市金融办、市银监局召开的协调会上,达成“全力支持企业重组,银行不抽贷、不压贷,利率不上浮少上浮,在条件许可情况下,积极向上级行争取基准利率”的共识。

    

    “力帆事件”发生后,大部分银行给予了大力支持,其中,建行丽水市分行郑重承诺,全力做好中小企业帮扶工作,继续保持信贷额度的平稳投放,做到不抽贷、不压贷、不搭售、不强推企业不需要的产品、不变相提高利率、不乱收费、减少企业财务成本,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强化银企合作,切实履行好社会责任。据了解,该行投放给力帆贷款共计3000万元,目前未抽贷,其他如农行丽水分行等国有银行均未抽贷,为力帆重组打下坚实基础。

    

    兼并重组拯救力帆初显成效

    

    “在每一轮经济危机中,企业死掉一批,壮大一批,整个经济洗牌也好,重组也好,都有可能发生,这是正常规律。”丽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经发局局长叶瑞平认为,“对于‘力帆事件’,政府部门、兄弟企业和银行等关联部门,合力扶一把很重要。”

    

    然而,在合力帮扶前,有一个问题需要达成共识:昔日的明星企业如今已濒临破产,是否应该按照正常经济规律,被市场淘汰?力帆到底值不值得众多部门花费重大精力、财力和物力,积极拯救?

    

    3月20日,记者带着疑问实地走访了位于丽谷大道旁的力帆公司,公司占地面积达48150.41平方米。在公司生产车间和仓库内,记者看到了力帆基本保持着停工前的模样,三干三湿六条合成革生产线保持完好,布革等生产资料整齐地摆放着。连门口的两头金灿灿的雄狮也丝毫看不出有任何影响,依然昂首挺胸,保持着整洁和往日的风度。

    

    在力帆各个车间之间穿梭,记者遇到了该公司如今惟一正常上班的员工,作为财务人员,她坚守着岗位。“现在主要是处理一些银行的账务,以及税收这一块。”这位财务人员介绍,虽然同事都纷纷离职,但是她说如果自己走了,那么现在手上的事情一下子没人能接手,她有责任处理好这些事务。在行政楼上,导报记者看到了位于财务室旁的健身房,依然摆放着跑步机等健身器材。据介绍,这在平常是供职工锻炼用的。在职工宿舍里,记者看到此前员工们居住环境良好,每间宿舍采光充足,空间宽阔,配有标准洗浴卫生设备。

    

    “去年,老板还新上了一条制衣的生产线,特地从国外请来了设计师,在公司里呆了近十来个月,但是没有给公司产生效益。”这名财务介绍。单从公司现有情况来看,一旦有充足的资金注入,员工到位,力帆依然具备再生产能力。

    

    对于如何拯救 “一息尚存”的力帆,最终各部门达成了一致意见:兼并重组!在丽水市委市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等部门的重视下,丽水市温州总商会、丽水市合成革商会的牵线搭桥下,当地龙头企业浙江闽锋化学有限公司有意重组力帆。

    

    据了解,浙江闽锋化学有限公司主要从事PU合成革、树脂的生产,具有年产1200万平米的PU合成革和年产6万吨PU树脂生产能力,是丽水市合成革行业的龙头企业。2011年,该公司年产值突破10亿元。并且该公司在温州等地,还具有多处关联企业,法人均为同一人,企业资金实力雄厚。

    

    “闽峰在合成革行业拥有多年经验,公司也正处于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对于我来说,无非是买一个企业和自己投资新建一个企业的区别。买一个企业的话,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浙江闽锋化学有限公司总经理(法人)邵烨说,“现在兼并的大框架已经定了,接下来探讨的是具体操作的细节问题。”

    

    在保持原有担保不变的情况下,各国有银行积极参与力帆重组。丽水市经济开发区也积极出台优惠政策,为力帆重组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要求闽峰尽快组织生产,恢复企业自身造血能力。

    

    一场原本波及28家民营企业,威胁区域经济安全的 “灾难”,在各部门的合力之下,拯救力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企业顺利进入法律程序奠定了良好基础。

    

    “几方共赢,皆大欢喜,实乃不幸中之大幸。”随着重组方案的初步敲定,王建光心中的石头落了地。

    

    连环担保,警钟长鸣

    

    连环担保主要存在于关联企业中。从法律定义来看,关联企业是指母子关联或是职员关联、经济关联、资金关联、任职关联等。从审计标准来看,发现原材料和供货上的必要关联,都可以认定为关联企业。连环担保企业之间,可能完整构成间接含义上的关联,其所承担的连环担保责任看似一种债券连锁的关系,其实质乃区域经济和产业集聚的特殊性和中小企业融资难。

    

    从资金安全角度来说,企业间关联担保的隐性风险加大,许多关联企业之间为实现资金融通、降低信贷资金成本,已形成“担保网”和“连环担保”,这种连环担保具有债务扩散和放大的负面影响。

    

    早有经济学家提醒,浙江的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特点明显,在宏观经济进入下行通道时,必须对连环担保的现象加以高度重视,并及早采取有效手段,提防风险传递效应的发生,避免引发难以收拾的 “多米诺骨牌”效应。

    

    由连环担保引发的企业生存危机,在浙江已经不是第一次。早年,在杭州富阳的造纸产业集群中,由于一家造纸企业的倒闭,数十家连环担保企业受担保责任牵连纷纷倒闭。在中国最大的纺织业生产和集散地绍兴,纺织企业雄师公司的倒闭,引发了近十家连环担保企业的经营困难。2011年,温州企业中疯传“倒闭潮”,几家“跑路”公司也涉及不少连环担保金额。连环担保除了在中小企业中发酵,在上市公司中也大有市场。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上半年,浙江有新湖中宝、菲达环保、江山化工等12家上市公司,进行了52笔相互担保,涉及担保金额27.36亿元。

    

    此次 “力帆事件”在丽水市温州商圈引发巨大震动,虽危机得到缓解,但仍未彻底解除。用几位参与重组事件的企业家的话来形容,当前“企业面临着黎明前的黑暗”,“众多担保企业,一个脚刚刚落地,得以站立,但是只能走路,无法跑步。”

    

    “如今,银行对风险的把控更谨慎了,整个金融环境的改变,对于我们来说,做企业,融资要更理性。”王建光说。

    

    与行政命令不同的是,力帆重组得以取得阶段性成功,此事的可贵之处在于,整个过程由企业自救为主,政府为辅,即重组主要缘起于在丽水的温州商人之间的自救,也就是此前专家学者普遍呼吁的民间自救,特别是丽水市温州总商会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丽水市温州总商会会长郑金林说:“一家企业倒下了,我们要有一群温州企业冲上去,把它救起来,做下去,这就是温州的抱团精神。”此次力帆的重组,为民间自救破了冰,并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了良好借鉴。

    

    “通过‘力帆事件’,我们更加明白合力抱团的重要性。”王建光说。

 
 
上一篇:新年定有新气象 下一篇: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
【关闭本窗口】
2007-2024 宁波民和控股集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三维网络 浙ICP备081052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