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北京晨报
人工智能第三次热潮来了
在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前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前后的两次人工智能热潮之后,从去年3月的AlphaGo与李世石围棋对决,到今年4月的亚洲首度人工智能与顶尖扑克牌手对战,人工智能的话题再度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人们关注的不仅是一场比赛的输赢,大家因为比赛的结果生发出了一系列问号——人工智能会对人类造成威胁吗?人工智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人工智能会取代哪些社会工种?个人该如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
4月下旬,由李开复、王咏刚合著、磨铁图书出版的《人工智能》正式上市,直面与人工智能有关的各种问题。近日,李开复和王咏刚带着新书在北京举办了“AI改变世界——《人工智能》读书会”,并邀请了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宋继强院长、北大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任、百度七剑客之一雷鸣以及多位在金融、科技、医疗等领域运用人工智能成功创业的专业人士,一起探讨了相关话题。李开复指出,人工智能不仅是一次技术层面的革命,未来必将与重大的社会经济变革、教育变革、思想变革、文化变革等同步。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李开复表示,这本书并非面向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而是主要给普通人看的,“有些人因为恐惧而不接受人工智能,有些人则不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和对社会的影响。”李开复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为人们树立一种正确的态度。
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定义经历过很多次转变,但是直到今天,被广泛接受的定义仍然有很多种。”李开复认为,偏重实证是近几年来人工智能研究者的主流倾向,“有推敲人工智能该如何定义的时间,还不如去跑几个深度学习的新模型,发几篇深度学习新算法的论文来得合算。虽然对人工智能的定义没有统一,但是人工智能却已经在我们身边,几乎无处不在,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是手机上很多应用程序的核心驱动力。”
如果单纯看以上文字,大概仍有很多人觉得自己和人工智能离得很远,但看完李开复举出的例子,就明白人工智能几乎渗透于我们当下的生活的各个环节,“苹果Siri、微软小冰是智能聊天类应用,淘宝推荐给你的商品越来越准,新闻阅读软件依赖人工智能技术向用户推送最适合该用户的新闻内容,谷歌照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识别图像中的人、动物、风景、地点……快速帮用户组织和检索图像,美图秀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对照片进行美化,滴滴或优步的人工智能算法不但会帮助司机选择路线,还会规划车辆调度方案,不远的将来,自动驾驶技术还会重新定义智慧出行、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
人工智能会变成怎样?
“18世纪至今,世界经过三次工业革命,完成了自动化、电气化、信息化的改造。21世纪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可能引发颠覆性的变化,带来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这无疑和历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极其相似。”李开复将人工智能和三次工业革命做比较,“但是,和工业革命又有所不同,人工智能不仅是一次技术层面的革命,未来它还必将与重大的社会经济变革、教育变革、思想变革、文化变革等同步。”
“人工智能可能成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更有可能成为人类社会全新的一次大发现、大变革、大融合、大发展的开端。”2016年3月,因为AlphaGo与李世石的围棋对决,今年4月初创新工场举办了人机德扑对弈大赛,人工智能热潮扑面而来。“其实在这之前,还有两次人工智能热潮,第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前后。而得益于深度学习技术,今天这次人工智能热潮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工智能在多个相关领域表现出可以被普通人认可的性能或效率,并因此被成熟的商业模式接受,开始在产业界发挥出真正的价值。前两次人工智能更多是提出问题,而这次人工智能热潮更多是解决问题。”
■李开复的特殊情结
37年前开始接触人工智能
相对于大部分投资人,李开复对人工智能有种特殊的情结。1988年,李开复获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是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同年,《商业周刊》授予该系统“最重要科学创新奖”。他开发的“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于1988年击败了世界冠军。
“我37年前开始接触人工智能,一定程度上是生不逢时。我当时就认为人工智能一定是一个改变世界的技术。当时之所以把这个领域叫做人工智能,就是因为最早的这批人认为这是一个来取代人大脑、了解人的思维模式的一个研究。我写博士论文的时候,非常渴望了解人脑是怎么工作的,想造一个能取代人大脑的东西,感觉这是一个最大的挑战,标准的理工人的思维,后来人生有了更多的经历,面临健康、死亡等事情,也看到了人工智能几十年来的进展,在可控单领域环境判断的客观能力上是远远超过人的,但在其他事情上远远不及人的,人脑是怎么工作的,我们根本弄不懂,所以现在我有了这样一个不同的认知,既没有当年希望取代人脑的欲望,也希望并相信人类是不能被取代的。”
人工智能的层级
李开复把人工智能分为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三个不同层级,AlphaGo就是弱人工智能,这一层级的人工智能专注于且只能解决特定领域问题。强人工智能是能够胜任人类大部分的工作,在大多数领域甚至达到取代人类50%以上工作的能力。而超人工智能则是比世界上最聪明、最有天赋的人类还聪明的人工智能系统。“今天人工智能在许多垂直领域内的局部进展,都比很多人之前预料的更早来到,但是人工智能整体的发展,尤其是最重大技术的突破,几乎每一步都比多数人的预测来得晚。比如,直到今天,我们也不敢说,人工智能到底何时才能真正像成人一样自由对话。所以即使以今天的标准看,弱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人类离超人工智能的威胁还相当遥远。”
人工智能的发展走向
“第一波是把已有的数据变成为产值价值,打造伟大的公司,取代人力。第二波是通过一些智能硬件、传感器,收集到更多过去不存在的数据,这些数据能打造更新的应用,比如打造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各种机会。第三波应用的开发最慢,真的要取代工人和流水线,或者取代司机,或者取代人的劳力工作,还是需要硬件方面同步的进步,尤其在控制等方面,它的速度不会有想象的那么快。而当这些人工智能跟硬件结合,我们在马路上看到的将是无人驾驶的车辆,回到家里不只是一个扫地的机器人,还会有机器人帮你做菜洗碗。”从时间轴上看,在未来10到15年的时间里,这三波会同时发生。
“今天大部分的人工智能都在第一、第二波,第三波里,无人驾驶、自动停车都已经开始了,它们会同时和电动车、共享经济一起启动,以后我们的出行应该就是一个随叫随到、30秒钟就到的滴滴概念,电动车也不会有空气污染,我们堵车问题也会下降,乘车的人一定也会更安全。”
人工智能早知道更好
“人们对人工智能最大的两个误区,一个是被科幻片所误导,孩子要学人工智能,家长就说不要学,公司要做人工智能,有人就说不要做。因为恐惧而不能接受人工智能。第二个,是不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和对社会的影响,其实我们手机上已经有20个人工智能的App有人可能还不知道,我们今天做的很多事情都快被颠覆了,十年以后50%的人都要换岗位或者失业。这些事情应该是知道得越早越好,不论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年轻人对未来的发展,这些认知是很必要的。”李开复感叹,人类有史以来没有过这么快速的变革,大家有这个警觉,应对能力才会更好一些,“说的负面一点,如果大家没有警觉,快下岗了,经济有影响,孩子走错路了,等这些问题突然来了,就可能会有很多不开心。”
人工智能与实际生活
尽管在以上提到的人脑和机脑大战中我们只是看客,但不管是出现了几年的机器人服务员,还是最近几天刷屏的“无人零售店”,这些人工智能事件却无法不让我们产生一种疑问——在未来几年里,我们会因为人工智能而大量失业吗?李开复有一个“五秒钟准则”,即一项本来由人从事的工作,如果可以在5秒钟以内的时间里,对工作中需要思考和决策的问题作出相应决定,那么,这项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技术全部或部分取代。
被取代
1李开复基于“五秒钟准则”预测,从事翻译、新闻报道、助理、保安、销售、客服、交易、会计、司机、家政等工作的人,未来10年将有约90%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
2机器识别人脸更高效,保安、公安、前台、海关一部分工作会被取代,并不是保安、前台就没有工作了,而是他们识别人脸的部分可以被取代。
3语音识别达到一定水平,客服或者推销人员会被逐渐取代。
4手机上的语音翻译App让我们看到业余的翻译会被取代,美联社大部分文章都是机器写的,放射科医生看片子的很多人也会被取代。
总结:“从短期看,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阵痛,我们也许很难避免某些行业、某些地区出现局部的失业现象。但从长远看,这种工作转变绝不是一种以大规模失业为标志的灾难性事件,而是人类社会结构、经济秩序的重新调整,在调整基础上,人类工作会大量转变为新的工作类型,从而为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人类生活的进一步提升,打下更好的基础。”
被催生
1人工智能第一个不能取代的是创意。它能做的只是针对一个人定义的一个客观函数来做一个优化,所以它在优化上超越人类,但是并没有创造。我和哈佛医学院院长交流过,我们鼓励更多学医的人发明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2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假设未来人工智能的诊断超越了人,是不是就不需要医生了呢?比如一个病人被告知得了淋巴癌,五年存活率46%,一听没希望就准备回家写遗嘱了,当年我就是这样。但医生跟病人沟通,得到病人的信任、认可,能够增加病人的信心,它不但是情感方面的关照,更能让病人存活的概率提升。
总结:2016年9月,成立于2014年的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百年研究项目组发布了首份人工智能报告——《2030年的人工智能与生活》,报告概要分析了人工智能在2030年时最可能的应用场景,例如包括智能汽车、交通规划、即时交通、人机交互等技术变革在内的交通应用,家庭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辅助的医疗应用,智能教育应用,在资源匮乏的社区内的应用,公共安全与防护方向的应用,就业与劳资关系,娱乐类应用等。李开复指出,因为人与机器产生了新的协作方式,未来会出现新的工作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