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新闻中心--业界新闻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冷思考
发布日期:2014-02-24

时间:2014-01-11  来源:高端金融混业俱乐部

 

作者:上海摩山投资董事长严骏伟(原俱乐部嘉宾、民生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浦发银行资金部总经理)
 
     二年前,我退出了从事十年之久的银行资产管理行业,上了摩山。想不到二年后下山看看,山下风声水起,红尘滚滚。资产管理行业在这二年中各门派林立,英雄豪杰层出,一派热火朝天。在林林总总的冲动,呼喊,求变,革命中,冷静观察全市场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路径,冷静思考资产管理行业中,银行,信托,券商,基金,保险,私募及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众门派的争斗套路,不难看出2014年的全市场资产管理将迎来加强监管,规范发展阶段,也将迎来在更高层次上的开放,自由的新纪元。
 

 
在这样一个引爆点上,我们更多讨论的是规避利率管制,资本计算拔备计提,信贷规模控制,却忽视了国外银行信贷市场是和资本市场、债券市场一样,是具有开放性、流动性和交易性的市场。理财市场的大爆发,以及后来的买入返售业务,非标业务都是对信贷市场管制的一种扭曲反应和释放。我们在2014年加强监管的同时,期待会以更开放的姿态对信贷市场的流动性,交易性做出新的制度安排。
 
从这个引爆点看,资产管理产品变成了万花筒,用眼花缭乱的繁荣掩盖了融资类产品的本性,使融资类产品和风险的属性更隐蔽。理财产品的形态从原先是一一对应的,发展到类基金化的产品,类基金化的产品又演变成资金池产品,资金池产品形态又衍生出非标资产。最近,又推出了银行债权融资计划和银行资产管理计划。
 
资金端和资产端的两个计划,更是把发行人,承销商,投资人三者身份集为一身。用金融市场的标准产品和工具来标量近几年来兴起的资产管理产品,都是融资类产品的变异和衍生,使信用主体更模糊,突出了银行,信托等机构的信用背书。2014年我们更期待的是资产管理产品会趋于标准化,即基金化,债券化,使市场产品的风险属性更透明,更清晰。
 
从万花筒撒落的满地碎片,笑看资产管理行业的千姿百态。在这场以融资性资产管理为特点的江湖争霸中,银行业绝对是老大。信托是最大的受益者。券商后来居上,但终究在做信用类的融资业务上是一个短板。但在未来的资产管理行业中,券商的作用和发展前景是最好的。保险是稳健派。那么现在最野蛮生长,最没人管的却是基金公司的子公司,这一块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因为它没有净资本约束,没有计提拨备,但却在做和银行,信托一样的融资业务,而且是疯狂的做,是监管严重不足的板块。第三方理财机构栖身于信托业的大爆发,没有监管,没有牌照准入,部分从业人员缺失基本的职业道德,必须整治。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转型之路将在2014年开始新的纪元,在加强监管,标准产品,信息透明等几方面出现转变。
第一、投资标的:未来的投资标的还是按照国际视野的角度去对接,逃离不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这几个市场的标准化产品。如果现在有违背的话,最终有一天会回归正常或标准化的业态,这是一个转型的基本路径。
 
第二、产品的形态,剥离融资类产品华丽的外衣,按照标准化的产品形态,只有债权型或是权益型以及他们的衍生产品形态。信用主体,承销商以及投资人会更清晰。在上交所或银行间市场转让会更畅通,信息披露,资金托管安排更透明。各种融资类产品的创新应该在充分监管的条件下展开,各资产管理机构的融资类理财业务应该是在监管统一的前提下进行。在监管充分和统一的前提下,任何同业的所谓创新都是雕虫小技了。
 
第三、资产管理机构,现在银行,券商都成立了资产管理部,独立开展业务。业内人员呼吁实现事业部制,进而工商注册,申领营业执照和金融许可,进行法人化运作。这是完全正确的路径。这方面应该向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公司体制学习。现在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严重透支了银行信托的信用。独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资产管理公司,是改革发展和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
 
从整个资产管理角度来看,有二个基本点:
 
一、资产管理的核心是投资配置行为,投资配置是资产管理的核心和根本。我们也去过外资银行或是国外的资产管理公司调研,他们资产管理公司的tradingroom,要比我们银行的金融市场部大的多了,做投资,研究,交易销售是标配。任何想跨越边界和做大而全的资产管理必将打回原生态。
 
二、就是风险的把控,资产管理业务中风险控制是第一要务,资产管理就等同于风险管理。你对风险的把控,能够提升到一个什么程度,那么资产管理水平也会提升到一个相应的程度。
 

 
 
上一篇:三四线城市楼市崩盘论引关注 业内称可... 下一篇:关于加快推进宁波企业上市的若干意见
【关闭本窗口】
2007-2024 宁波民和控股集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三维网络 浙ICP备081052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