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9-27 来源:浙江日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宋则指出:为使经济结构从行政化调整转变为市场化调整,必须扫清理论障碍,提供创新性的理论支撑,切实排除阻力和干扰,在基本思路上澄清纠正现实意义重大的两个误解。
第一个误解是将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缺陷、市场失灵直接等同于我国源自计划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市场缺陷。这种误解不但解决不了由中国国情决定的现实问题,而且会轻易放过原本需要紧紧抓住的核心要害。人们通常谈论的市场天然存在的固有缺陷与中国经济转型期间市场特有的缺陷,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机制是在制度建设完备的基础上,各种构成要素之间自发形成的自我调节、寻求动态平衡的自组织能力。这属于市场经济成熟、市场体系“底盘健全”,政府与市场边界厘清条件下的“缺陷”。中国经济转型期间市场特有的缺陷,是市场经济幼稚、市场体系“底盘缺失”,政府与市场边界混沌条件下的“缺陷”。中国存在的诸多问题,远不是一般市场缺陷“惹的祸”,而是市场受到强烈排斥和压抑的结果。
还要澄清第二个误解。在我国,十分流行的说法是政府可以“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等调整结构,并且相信这样做就已经是在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了,从而为政府取代市场、主导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这种说法与成熟市场经济中的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后者表达的是制定和完善结构调整的游戏规则和必要环境,而结构调整本身的具体内容和时间过程还是交由市场机制来实现。前者则很少考虑制定和完善大家共同遵循的游戏规则,而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和朝令夕改的政策多变性,仍然是行政手段居于主导地位,而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往往流于形式,仅仅是并不当真的陪衬和托词。
市场自主调节经济结构是政府无法替代的,“政府可以‘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调整结构”这种说法和做法并不可以等同于市场调节,仍然是政府主导结构调整,与市场机制主导调节经济结构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必须澄清这一点,从而为全面深化改革扫清道路。
在我省3D打印领域,先临公司是最早掘金者之一。“十年里,公司从三维成像及激光打印技术起家,到如今提供3D打印与数字化技术装备及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黄贤清介绍。目前,公司已在杭州、温州、丽水建成3D打印技术服务中心,接下来还将布点义乌、慈溪、永康、乐清等工业集聚地。
省冶金研究院院长顾小龙介绍,我省有汽车零配件、塑料、五金等大量制造企业,它们正是3D打印技术得以推广的沃土。
看中浙江制造业产业优势,国内3D打印技术领军企业纷纷布局浙江。“我们在2007年已在宁波设立3D打印服务中心,目前台州也布局了一个,很快金华的服务中心也将建成。”技术依托西安交通大学的陕西恒通智能机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虎城介绍。
错位发展
“今年6月底,在北京有一场3D打印行业内重量级研讨会,包括工信部、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的一把手全部参加。在会议的展览环节,国内外20多家3D打印设备制造商悉数到场,其中近10家国内企业,都是经历了20多年的持续研究出的成果。从展出产品来看,浙企和高校,目前在设备制造领域没有比较成熟的核心技术成果。”浙江工业大学数字化医学工程中心主任彭伟教授说。
顾小龙介绍,浙江3D打印产业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浙商凭借灵敏嗅觉,介入该领域较早,目前省内已有不少从事3D打印技术研发、制造的企业。二是入门级的3D打印企业多。如设备开发方面,主要以生产科技含量不高的桌面级3D打印机为主,而工业级3D打印机鲜有涉猎。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在3D打印设备制造、3D打印材料、3D设计与成型软件开发、3D打印工业应用研究等方面,均开展了积极探索。
“目前,这些起步早的地方,在3D打印的很多领域,均有不同建树。如西安交通大学,早在10年前,就已经在销售成套的打印设备。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王华明教授,还因激光3D打印飞机钛合金技术获得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面对同行已经远远走在前面的领域,我们首先应该思考,浙江的优势在哪里?”彭伟教授指出。
且看几个例子:今年8月6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举行了国内首款可打印生物材料和活细胞的生物3D打印机成果发布会。该校研发的生物3D打印机,支持活细胞打印,打印的细胞存活率高达90%。杭州六维齿科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已为口腔数字化牙种植提供3D打印服务多年。
彭伟认为,借助已经成熟的3D打印技术,发挥后发优势,错位发展,在生物医疗领域的专用设备、材料和临床应用开发走出一条新路。“大家都知道,3D打印的关键要素有三维数据、打印设备和打印材料。目前,三维数据的采集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打印设备的研发生产,国内已经有很好的企业,但材料研发这一块,比较薄弱。从国外的经验看,3D打印材料未来市场需求远远超过设备本身。”
目前,杭州已初步形成3D打印的发展基础,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都开展了3D打印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
联手克难
3D打印产业联盟成立大会期间,杭州培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武找到了彭伟教授,探讨起合作的可能性。
在这样一个拥有打印设备研发制造企业、打印材料研发生产企业、提供打印服务的企业、主要科研院所等40家单位的联盟里,企业与高校、打印企业与材料企业、设备企业与打印服务企业之间,都能找到很好的合作机会。
“联盟架构中,有两个主要机构:研发工作组和应用服务工作组。”身兼联盟秘书长的黄贤清介绍,“研发、应用两条腿走路,从一开始就有清晰定位。”
记者看到,研发工作组以浙江大学领衔,计划至2015年,基本建成3D打印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链,并在工业级3D打印机产业化开发和3D打印专属新材料研发方面有所突破。
应用服务工作组,则以在工业制造、医疗、文化创意等不同领域提供3D打印服务综合解决方案的公司等组成,“到2015年底,建立基本覆盖全省所有市县区的3D打印应用服务体系”。
省经信委副主任邓国强认为,我省从事3D打印的单位不少,在3D打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也有了一定积累,但仍摆脱不了“小而散”的局面,大部分企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要靠自身力量打开市场局面难度较大,需要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示范应用、市场开拓等方面深入合作。
联盟的意义,除了抱团发展,还在于协调发展。“千万不要让3D打印成为又一个光伏产业。”顾小龙认为,在3D热面前应保持冷思考。目前3D打印离产业真正成熟尚存较大距离,市场规模短期内不宜高估。
“获得国家技术进步一等奖的王华明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说,这个奖是靠10年里,每周工作7天得来的。做新技术的研发,不是今年播种明年就收获的。浙江企业要在这个新领域站稳脚跟,需要沉下心来做研究,掌握核心技术。”彭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