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新闻中心--业界新闻
 
解读浙商人文精神
发布日期:2013-09-30

                         时间:2013-09-27 来源:浙江日报


      今天,浙江省文化精品工程“浙江记忆”大型文学书系创作项目、长篇报告文学《行走天下——浙商新形态》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式。

  省作协副主席、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袁亚平的长篇报告文学《行走天下——浙商新形态》是首部全景式反映浙商的文学作品,共由“钱塘江的回响”、“国土上的壮景”、“地球村的影像”三大卷构成,涉及面广,地域辽阔,人物众多。其横向坐标,国内以浙江、北京、上海、重庆、新疆为主,世界以迪拜、法国、南非为重点,展示浙商和商会在外创业的人生历练。其纵向坐标,则以历史上最早的法国马赛商会、中国晚清创立商会、改革开放后浙江首个异地商会等为标志。整部作品不乏大起大落、悲喜交集的情节,可谓“行商天下,行善天下”。

  “浙商,已成为当今中国第一大商人群体。如今,浙江在省外经商办企业的人员约为600多万,还有150多万浙商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创业发展。这750多万浙商,还没算上本省的。”要为天下浙商写一本书,这个任务,不偏不倚,落在袁亚平的身上。

  写浙商,这题目太庞大了,简直无法抓住。好在袁亚平一直关注浙商,除了曾在《人民日报》发表过不少浙商的典型人物外,他的长篇报告文学《世上温州人》《阅读浙江》《庄重吉祥十年间》,就有许多描写浙商人生经历和心灵旅程的故事。

  当然,现在的浙商,远非创业初期的单打独斗,而是经济实力更强,群体意识更浓,社会责任更多。同时出现了各地商会,以社会组织的形态介入社会经济生活。因此,袁亚平以商会为依托,选择与商会相关的人物展开叙述:揭示浙商尤其是商会的成长规律,发扬浙商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捕捉浙商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达浙商奉献社会的崇高情怀。

  袁亚平还把眼光放到了国外,两度到南非采访,比勒陀利亚、开普敦、约翰内斯堡,处处留下他的足迹。

  最令他激动的,是开普敦的好望角——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汇处,强劲的西风掀起惊涛骇浪,猛烈撞击着礁岩。袁亚平登上山巅的展望台,见一座1857年修建的灯塔。古老的灯塔已功成身退,成为好望角的标志性景观。灯塔前,立着一个指示桩,最上方的一块指示牌,袁亚平看清楚了:BEIJING 12933km。

  北京,12933公里。这么遥远,却又近在眼前。采写过程中,袁亚平无论身处何处,对祖国总是充满了热爱和亲近——在海外的浙商,在海外的华人,尽管山迢水遥,他们的情思依然绵长。只有在更大的时空中,才会发现,人类划定界限其实很浅。我们生活在小小的地球,需要与大自然和平共处。我们生活在理想的某一个时段,需要与历史相伴而行。

  文化,就以这样一种集体记忆的形式流传在浙江人的血液中,同时以一种阅读和接受的形式向外辐射,形成世界对浙江的区域印象。就历史而言,“浙江记忆”是一种精神资源;就社会而言,“浙江记忆”是一种文化标志。

  由省委宣传部、省作协组织实施的“浙江记忆”大型书系创作工程将进一步发挥省内外文学创作的资源,努力打造一批在全国读者中具有影响、能够冲击重要奖项的文学精品力作,以新的思想、新的创作解读浙江历史,为浙江精神注入新时代的活力,留下新的记忆,从而造就一支创作实力雄厚的优秀作家队伍。

  在今天同时举行的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该书站在时代高度,以文学的形式,来表现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浙商作为浙江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使浙江成为浙商发展最坚强的后盾,全力唱响“创业创新闯天下、合心合力强浙江”的主旋律,不断开创“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互动发展的新局面。

 
 
上一篇:“慢生活”微电影本周日开机 下一篇:关于加快推进宁波企业上市的若干意见
【关闭本窗口】
2007-2024 宁波民和控股集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三维网络 浙ICP备081052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