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新闻中心--业界新闻
 
谁在给中国经济把脉
发布日期:2013-09-29

时间:2013-09-27 来源:浙江日报

 

   在当下社会热点中,关于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的探讨绝对是热门选项之一。这一点,在新近的图书市场中可见端倪,比如吴晓波在其新书《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提出的观点,就让人颇为思量。

  “最近三十多年的经济大崛起与其说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倒不如说是两千年经济变革史的一次合理性演进,我们迄今仍有陷入历史的闭环逻辑的危险。”吴晓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评价带着历史的沧桑味,并给读者描绘出一幅中国两千年来的经济衍变图,粗粗读来颇有新意。

  尽管吴晓波所持的观点引起了读者间的争议,但他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的出现,着实加剧了经济学专家和学者间关于中国经济发展走向的讨论氛围。在这本书问世之前,英国学者科斯的心血之作《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国内学者郑永年的《危机或重生?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命运》,迟福林的《改革红利》等均赚足了读者的眼球,他们用各自的作品在2013年组成了一个探讨中国经济现状和走向的方阵,其图书种类之多,销售势头之旺,参与专家之巨,在近年来实属罕见。

  但吴晓波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并非谈当下,而是回过头去分析中国历史,这让他的新书一下子跳脱出来,让人耳目一新。“在写《大败局》等书的时候,我就开始研究《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书,发现其中有许多历朝历代经济改革的节点描述,有人、有事、也有后人的评价,我耗费数年时间整理、联系起这些细节,才发现了这一分析中国经济发展走向的新角度。”吴晓波说。

  这本书从公元前七世纪的“管仲变法”,“四民分业”思想和盐铁专营政策,讲到1978年改革开放,吴晓波正是在历史的三峡当中寻找各个节点,并管窥每个节点中经济改革对于历史的催化作用与共生关系。“中国经济是艘大船,正行驶在三峡之中,前方是大海,但什么时候能冲入海洋,我也在寻找。”吴晓波说,“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革,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面对中国经济丰富的多面性以及本身散发出的魅力,经济学界可说是如获至宝。吴晓波是在理论和数据都无法给予清晰判断的情况下,选择回到“中国历史基本面”去寻找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与逻辑,科斯则通过给读者展现中国走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曲折险途和波澜历程,用其客观立场对于中国经济问题以及今后走向做了系统的研究,郑永年、胡舒立、韩秀云等人的作品则是结合中国社会当下的发展背景,用具体事例或现象来融汇对中国经济发展走向未来的判断。

  可以预见的是,无论是国外经济学家对于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还是国内经济学家对于未来发展之路的剖析,各种观点必将充盈整个图书市场。因此,读者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还能见到更多同类作品,给关心中国经济发展走向的我们以丰富的资料和意见。

  尽管有许多读者在阅读完作品之后和作者产生了共鸣或是闪现出对中国经济的新看法,但中国经济发展走向的正确答案,却不会如此简单轻易地总结出来,如同吴晓波所说的“不下结论,只提供观点,因为没有一个专家可以做到百分百预测正确”一般,我们在咀嚼这些图书时也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因为无论哪一种论断,都并非是中国经济的最终走向。

 


 

 
 
上一篇:现代服务业 经济发展新引擎 下一篇:关于加快推进宁波企业上市的若干意见
【关闭本窗口】
2007-2024 宁波民和控股集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三维网络 浙ICP备081052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