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新闻中心--业界新闻
 
去年经济增长7.8%为13年来最低值
发布日期:2013-01-21

20130119宁波日报

  深一度·聚焦宏观经济国家年报

  国家统计局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7.8%,与前三季度相比小幅回升0.1个百分点,较上一年则回落1.5个百分点。7.8%的增速,创造了新世纪以来的最低值。但我国的经济重点已转向质量和效益,要通过去除经济增长中的水分、深化改革来释放正能量,让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

  经济增速整体下台阶

  8%左右或成常态

  去年年初,多数人预计中国经济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全年增长8%—9%。但事实与预计几乎完全相反: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分别为8.1%、7.6%和7.4%。在“稳增长”政策助推下,四季度才回升至7.9%。

  查阅统计资料可发现,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从未低于8%。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从未低于9%。2012年7.8%的数据,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速整体下了一个台阶。

  “在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的环境下,我国进入经济低谷不可避免,去年能保持7.8%的增速已经很不容易了。”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科智讯专家汪德华指出。

  还有不少观点认为,从人口、土地和资源环境各种要素的变化看,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已经很低,8%左右的增速可能是一个常态。

  在增速下滑的同时,我国的经济结构呈现改善趋势。这表现为:对外需的依赖度进一步降低。2012年,我国的外贸增速下滑至6.2%,对GDP的贡献率为-2.2%。今年出口虽然会有所回升,但普遍预计也只有8%—10%的水平。

  其次是消费取代投资,成为三驾马车的主动力。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最终消费对GDP贡献是51.8%,资本形成贡献50.4%,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贡献-2.2%。

  值得期待的是,我国居民的负债水平比较低,未来有从银行增加贷款的空间。而消费信贷的发展,将进一步拉动内需。此外,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增速跑赢GDP,只有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扩大消费才有基础。

  今年将温和回升

  需警惕上行风险

  关于今年的经济形势,多数专家的看法是将延续去年末以来的温和回升态势,全年增速将在8%—8.3%左右。

  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表示,温和回升的动力来自于三方面:基建投资会有所增长,最新公布的2013年铁路投资达到6500亿元,比去年三次上调后还高200亿元。 

  分析认为,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一定程度复苏。随着房地产销售的回暖,今年新开工会增加。虽然限购将继续,但预计不会推出全国性的房产税。

  此外,随着去库存化结束,工业企业的盈利将摆脱负增长局面,呈现向好趋势。

  物价反弹是今年经济的一个隐忧。不少机构预计,今年我国的通胀水平将从去年的2.6%上升至3.5%。“因为通胀的回升,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没有降息的空间。为了防止负利率的情况出现,今年下半年有加息的可能。”汪涛说。

  有意思的是,与去年我国力防经济大幅下行不同,今年不少专家认为要警惕经济快速上行的风险。这种担忧不是空穴来风:近期,很多大城市把今年的经济增速定在12%左右。一些国外机构也预测,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速有可能在9%以上。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2012年地方政府换届基本完成,按照以往的经验,今年投资冲动可能重新抬头,这将会导致经济结构再次恶化,对此中央政府应提前防范。

  消费 V形逆转后 新动力在哪?

  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16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3%。其中,12月份同比名义增长15.2%,延续持续了5个月的上升势头,也创下年内单月增速最高。

  全年来看,相较于上半年消费增速缓慢回落,下半年消费在7月份“见底”后一路上扬,连小幅波动都没有,这主要依靠两方面因素:一是国家出台了相应的刺激政策拉动了家电销售;另外,汽车消费增速略有好转,这两类消费品在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中占比合计超过30%。二是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使得消费信心逐步恢复。

  业内分析预计,消费在走过V形底部后,2013年总体仍将呈上扬态势,为推动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2013年整体需求的温和复苏应能对就业和收入增长构成支撑。此外,预计政府将会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比如保障房、养老和医疗保险以及教育。这将为新一年的消费增长提供支持。而从长远来看,预计未来几年政府将逐步着手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推动经济转向更依赖于内需的发展模式。

  楼市 复苏收官 继续微涨?

  根据国家统计局70个大中城市新房价格统计,2012年年内一线城市房价平均累计涨幅1.275%,二线城市为-0.38%,三线城市为0.014%,四线城市为0.68%。而从各级城市涨跌数量上看,一线城市全面上涨,二线城市上涨的有22个,占比达67%,三线城市上涨的有12个,占比达43%,四线城市上涨的有3个,占比达60%。不出意外,12月全国房价延续此前的复苏势头再次创出单月环比涨幅新高。

  “全国楼市普遍回暖,自住性需求仍然集中,需求合理回归,这些是2012年全年楼市的主要特征。”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研究员张旭表示,不过在稳定回升的同时,价格持续走高,部分重点城市价格逐渐接近调控前的状况也尤其需要被重视。

  对于2013年的房价走势,业内人士大多认为,在2012年井喷之后,在调控政策不放松的前提下,“平稳增长”仍将是主基调,量价大幅上升的可能性不大。对于开发商而言,应该抓住目前市场活跃的机会快速出货,才能为2013年的市场表现奠定基础。

  焦点热评

  扎实去水分 释放正能量

  “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国家领导人的这番讲话,指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

  怎么去除经济增长中的水分?目前来看,至少有两大行动已经展开。

  首先,去除非正常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党的十八大后,中央要求改进作风,会议不摆放花草,导致一些花卉市场的消费大幅下滑。此外,高级烟、高级酒和高级宾馆的消费也受到冲击。在一些大城市,高档饭店的接待量下滑了50%。

  这些非正常高消费消失后,短期内经济增长会受到一些影响,但如果政府能把限制三公消费省下的钱投向民生,让百姓更放心地花钱,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会更大、更健康。

  其次,防止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今年以来,严重的水污染、雾霾现象,威胁着居民身体健康和交通出行。修复被破坏的环境,无疑要付出巨大代价。社科院副院长李扬的研究显示,如果扣除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我国的真实经济增速仅有5%左右。这意味着,至少4个百分点的增长是无效的。

  对此,十八大已提出“五位一体”的方针,与以往相比增加了生态文明。今年作为十八大后的第一年,各地将努力实施“美丽中国”的蓝图。

  在去掉水分之后,未来我国还将通过收入分配、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实现居民收入和GDP的同步增长,让经济发展释放更多正能量。

  第二落点

  经济弱复苏 A股能否同步“入春”

  伴随2012年第四季度GDP数据亮相,中国经济增速终于扭转了连续七个季度下滑的态势,弱复苏态势基本确立。受此鼓舞,沪深两市18日双双收升。

  经济形势改善、流动性向好,无疑为证券市场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A股,能否伴随见底回升的经济指标同步“入春”?

  基本面改善提供反弹动力

  国家统计局18日公布2012年一系列重要经济指标。其中,当年第四季度GDP增速为7.8%,结束了此前连续七个季度的下行走势。工业增加值、消费等数据则略超预期。

  A股对此反应积极。当日上证综指高开高走夺回2300点整数位,收报2317.07点,涨幅为1.41%。深证成指收报9432.30点,涨幅为1.32%。

  GDP增速回升,被市场视为“经济弱复苏态势基本确立”。事实上,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先行指标,制造业PMI自去年9月开始回升,并连续三个月站稳于荣枯分界线上方。

  资金供求显现好转迹象

  作为影响证券市场表现的另一重要因素,资金供求格局也显现好转的迹象。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预计,2013年资金流入将比上年有所改善。发达经济体相继量化宽松,长期实施低利率,与中国实际利差不断扩大,无风险收益将促使国际资金跨境流入中国。全球金融局势逐步企稳,也增大了资金流入中国的动力。

  而A股市场本身的一些动向,也为投资者传递了资金面减压的信号。证监会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开展财务报告专项检查,有效疏导了市场对于IPO“堰塞湖”的担忧情绪,也有望降低未来IPO重启后市场面临的融资压力。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期在香港就QFII和RQFII规模扩大的表态直接推动上证综指站上2300点,同时也给资金面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此外,随着内地与境外市场的融合与联系进一步紧密,以及人民币进一步走向完全可兑换,未来会有更多的境外投资人进入A股,这会对内地股市产生正面的影响。

  A股“入春”尚需时日

  进入2013年以来,A股屡屡出现量价齐升的态势。不过,这并不代表着A股已经走出了“冬天”。

  国投瑞银基金认为,市场短期下行风险主要来自于货币金融环境的超预期收紧。投资者需密切关注监管层对于表外融资渠道清理的力度和方式以及未来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量。

  另外,一周前公布的上年12月份CPI同比上涨2.5%,连续第三个月上行。逐渐逼近的通胀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货币政策的调整空间。

  而从更长的时段来观察,十八大提出的“新兴城镇化”主题,主导了近期A股的阶段性反弹,但中国经济转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特征并未因此而改变,所需经历的“阵痛”远未结束。

  在中欧基金经理苟开红看来,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制度红利将成为引导中国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对于中国来说,外需疲软的状况将延续较长一段时间,但国内改革预期对于市场的向上支撑具有持续性。

  “从这个角度而言,市场将在预期部分兑现与失望之间徘徊。”苟开红说,“我们倾向于将更多的精力投入长期的投资机遇,而非短期市场博弈产生的波动。”

  正如许多机构和业内人士所判断,当下市场的持续反弹更多地源自于人们对于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期许以及对经济回暖的憧憬。但处于“弱复苏”状态的中国经济要推动股市真正步入“春天”,显然尚需时日。

  均据新华社

 
 
上一篇:2013艺术品市场:在调整中前行 下一篇: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
【关闭本窗口】
2007-2024 宁波民和控股集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三维网络 浙ICP备081052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