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10文章来源: 投资快报
展望2013年,从中期来看,我们认为银行1倍BP是合理的,由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金融脱媒的加速,1倍PB隐含的1.8-2%息差成为现实的时点可能早于市场预期。也许投资者结构变化以及配置结构带来导致估值修复的力量还会持续,但对于银行的基本面,我们提出对2013年或者更远的将来的七大猜想。
猜想之一:由于重定价的滞后和资金成本的上行,息差不会像大多数人预期的那样,一季度跳水20BP之后逐步回升,而是一季度跳水之后缓慢下行,全年下行30-40BP。
猜想之二:政策层面的利率市场化继续推进,存款上限进一步放开。目前市场对于2013年存款利率进一步放开的预期是较低的,而最新一期财新上盛松成的讲话已经逐步开启市场对此的讨论。
猜想之三:由于审计署已经开启对2012年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审计,2013年2季度可能会公布审计结果,按照地方政府债务每年最低20%的累积速度,公布数据可能达到14万亿。而5月份可能会出现单月财政收入的大幅跳水,届时市场可能会再次开启一场关于资产质量的大讨论,同时财政能力的下降可能激发市场对投资增速的担忧,或者真实的压低投资增速。近期财政部对于地方政府融资乱象的监管,已经埋下伏笔。
猜想之四:春节之前降准预期可能会再次落空,央行可能依然使用逆回购来应对短期资金冲击。同时由于2季度经济的变化,央行可能在2季度下调准备金率,或进行利率调整,而利率调整的方式可能并非基准利率调整,而是下调逆回购价格。长期来看,逆回购的常规化将推动银行超额备付率从2%左右下降至1%以下甚至更低,相当于额外降了两次准备金,但实际效果可能部分已经在2012年发生。即便如此,3%以上的逆回购价格仍将引导目前银行2%左右的付息率逐步上行。
猜想之五:金融混业化加速,货币市场基金大发展。由于银行间市场资金价格的稳定,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率维持在2-3%的可能性较大,由于在收益率、便易性上超过活期和中短期存款,货币市场基金将在未来的两三年内获得爆发式发展并大量抢占银行活期存款的市场份额。这是利率市场化的另一条微观实现路径,这意味着,银行存款利率不上浮,就可能面临存款大量流失或大量固化的结局。换言之,银行资金成本的上行已经不可逆,长期来看付息成本将达到3%,因此息差收窄至1.8%左右,只是时间问题。
猜想之六:监管可能会导致影子银行业务发展速度放缓,而如果出现监管强化,影子银行融资的放缓将加速,将导致微观层面上一些庞氏融资的破产。近期上市公司频繁爆出钢贸、铜贸易票据案件,理财产品也频繁传出兑付风险,居民风险意识的上升将进一步推高理财产品的风险补偿。兑付问题的集中爆发,可能将债务风险公开化,并导致一些中小型金融机构甚至小型城商行、农信社的债务风险爆发。
猜想之七:对影子银行的管制将在中期压制部分过度依赖同业资产扩张的银行,同时融资平台和中小企业的资产质量问题可能继续发酵,兴业民生这两颗银行明星可能会逐渐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