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8文章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股票持续萎靡,在资本市场“人气涣散”的时刻,也迎来了上市公司大股东集中进行股权质押。这种股权质押在给大股东带来真金白银的同时,危机也尾随而至。业内人士认为,大规模的股权质押对企业股权结构的稳定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这为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重大祸患。
据同花顺iFinD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大股东新增股权质押数量大幅度飙升至571.4亿股,相比去年同期翻了两倍。与此同时,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笔数也从2011年同期的1065笔增加到了今年的1658笔,增幅超过了60%。
那么,上市公司大股东缘何偏好于股权质押呢?“股权质押是上市公司经常使用的融资手段,尤其是在资本环节恶劣、企业应收状况不佳之时,大股东偏向于选择这种方式融资。国内A股市场下行走势明显,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滑,大股东股权质押融资的做法屡见不鲜,同时,股权质押对于博得投资者对于博得投资者‘同情’、获得优先认购等部分权力有重要作用。”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边晓瑜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几年,上市公司大股东依赖通过银行、信托等渠道进行股权质押获得“生存”资金,在股市中已屡见不鲜。然而,股权质押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按照银行、信托的规定,如果上市公司大股东所质押股票的价格下跌较大,那么,质押方会被要求追加担保。如果质押的大股东没有其他质押物补充时,那么就会面临着控制权旁落境地。
中商情报网行业研究员罗泽杰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当正常的质押因股东不能按期偿还债务时,就有可能转变为冻结乃至被拍卖,从而对上市公司产生影响,比如说导致大股东的变更,这里指的是100%的股权质押。
“与此同时,大量高比例股权被大股东质押出去的背后,有相当可能性存在着这些股权被冻结、被拍卖、进而导致上市公司控股权转移的风险,一旦上市公司大股东发生转移,必然引起上市公司主营业务、高管人员、企业文化等变动,从而导致上市公司的动荡。这种风险是具有客观可能性的,因为,许多被质押的股权是被银行等金融机构持有,而一旦银行等机构被迫成为大股东,相信他们是不会有长期经营一家上市公司的愿望,这必然导致相关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再次变更,那么,相关上市公司就有可能面临风险。”罗泽杰说。
边晓瑜也告诉记者,股权质押有诸多积极作用,不过,其负面效应也不可避免。但是大规模的股权质押对企业股权结构的稳定性会造成很大的危险,公司股本、控股权、实际控制人随时面临巨变危机,企业的内部结构可能会出现调整,市场风险、投资风险、政策风险等多重风险普遍存在,这也为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重大祸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