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新闻中心--业界新闻
 
促进小贷公司健康发展
发布日期:2013-01-05

2013-01-04文章来源: 金融时报 作者:温立春 崔砚

近年来,小额贷款公司在全国发展迅猛.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以及“三农”资金供应不足的问题,但作为一个新事物,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如何扶持小额贷款公司持续稳健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小额贷款公司资本规模小,信贷供给能力有限,盈利周期长,在一段时间将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经营风险较高,抗风险能力弱,经营管理不规范,缺乏专业人员。监管归属不明,信息来源狭窄,引导管理存在困难。为此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给予优惠政策,适当提高银行融资比例   

一是在融资上,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和相关金融机构协商,为小额贷款公司搭建平台,以解决目前小额贷款公司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建议以试点的方式在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渠道和比例方面进行政策松绑,融资比例可提高到75%以上,以满足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合理需求。国家、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应积极出台一系列适宜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的支持和鼓励政策,如成立担保公司、给予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投入等,帮助小额贷款公司融资。同时应赋予小额贷款公司向人民银行申请支农再贷款资格,享受与农村金融机构同等待遇。  

二是给予优惠政策。为了确保农村贷款业务的合理收益,针对新型农村机构盈利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弱、成本负担重的现状,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之后的三年内,给予一定的利息补贴扶持,使之尽快得到发展。同时在税率及税收减免等政策上,比照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农”字号金融机构,给予同等对待,维护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制度建设,优化内部管理   

完善制度建设,优化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体系。金融业是经营信用和风险的行业,小额贷款公司虽然定位不同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但是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经营必须具备符合经济发展的风险管理理念、合理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因此,小额贷款公司要尽快完善其公司治理结构,明确公司法人主体和内控制度建设,坚持小额贷款公司“小额”的信贷经营原则,合理分散经营风险。完善外部管理制度,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体系。  

完善公司人力资源制度,开展行业培训,强化行业指导。小额贷款公司在会计基础、财务管理等方面较薄弱,急需引进一批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并积极开展行业培训,强化行业指导,提升员工专业技能。同时,还应进一步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形成以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促进公司健康发展,使小额贷款公司在为“三农”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减负宽松环境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效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建议管理部门在对小额贷款公司在经营中,投向“三农”和中小企业领域的贷款给予适当的营业税、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支持。同时,对于没有立足于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不予支持,从而引导小额贷款公司回归合理的市场定位和业务领域。  

二是理顺监管体系,探索新型监管模式。现有的小额贷款公司其在法律上不能称作金融机构,金融主管部门不能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金融机构管理,管理可能面临“多头可管,无头在管”的局面。因此,建议由省级有关金融管理部门作为牵头监管部门,建立由人民银行、银监局、工商局、公安局等部门共同参与监管的联席会议制度,明晰各自职责,以解决监管虚置问题。按照“谁审批设立、谁负责监管、谁处置风险”的原则,切实承担起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责任。  

三是加强风险监管,提高监控执行能力。相关监管部门要通过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密切监督小额贷款公司的各项业务运行情况,及时纠正其偏离服务宗旨、超业务范围经营、超比例发放大额贷款等行为,督促其健全内控制度。加强公司治理和队伍培训,建立小额贷款公司合规经营机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人员业务经营水平。加强社会监督力度,建立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社会监督奖励机制,促进小额贷款公司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  

(四)加快产品创新,强化小额贷款公司盈利能力   

小额贷款公司要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强化内功,在拓宽融资渠道的同时加强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通过分析“三农”和中小企业客户群体的实际金融需求,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创新业务产品。例如,合理拓宽借款人的担保措施,或引入贷款保险等,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向小额贷款公司发放委托和批发贷款,同时可适当予以利率优惠,降低其融资成本。引进新的经营理念,使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方式、风险控制得到全新提高。小额贷款公司应结合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和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需要,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的信贷产品,满足不同层面上的信贷资金需求,使其成为支持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实现多赢局面。

 
 
上一篇:2013艺术品市场:在调整中前行 下一篇: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
【关闭本窗口】
2007-2024 宁波民和控股集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三维网络 浙ICP备081052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