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 时间: 2012-11-12
党的十八大新闻中心11日下午在梅地亚中心举行第三场记者招待会。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邀请中宣部副部长、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志军,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赵少华,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副署长蒋建国介绍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关键词 之 文化体制改革
孙志军表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历史的抉择。
孙志军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我们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全局,着眼于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主要考虑:一是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二是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带来的新挑战,四是主动适应高新科技特别是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提出的新要求,五是切实解决多元多样多变环境下文化引领发展的突出问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 之 十年探索
孙志军说,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改革十年的探索前行,思路清、措施实、效果好,是我国体制改革工作中的一大亮点。
孙志军指出,文化体制改革比较明显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明确了新的文化建设理念,主要是区分两大类型,就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文化事业政府主导,文化产业市场主导。其次,尊重两大规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处理好两对关系,一个是文化发展之“魂”与文化传播之“体”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
二是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主要是政事、政企、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这么多年来已经有6900多家事业单位核销了,已经有近30万人的事业身份注销了。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副省级以下城市的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主体有效整合。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产业生产经营机制。
三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蓬勃发展。同时,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以财政投入为主体,覆盖城乡公共文化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初步解决了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基本文化权益问题。
孙志军认为,总的看,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可以说开创了新的局面,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我们相信,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这条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推进我们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孙志军说。
关键词 之 文化改革发展
赵少华指出,文化改革发展在六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一是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在不断地深化。国有的经营性的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这个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国有文艺院团焕发出勃勃生机。文化市场的监管效能也在显著提高。
第二,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免费开放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服务能力在明显提升。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一系列的惠民工程都在扎实地推进,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第三,文化艺术生产进一步繁荣。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在大幅度的提升,精品力作也在不断地涌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
第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市场体系在不断地完善,培育了一批骨干的文化企业,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融合的步伐在加快。文化产业日益成为了国民经济支柱性的产业。
第五,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不断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第六,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更加活跃。中华文化影响力在不断地扩大,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正在形成。
关键词 之 广播影视
田进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广播影视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成就都是巨大的:着力实施广播影视村村通、户户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重点惠民工程,有效地推进了广播影视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广播影视在节目制作、传输覆盖、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关键词 之 新闻出版业
蒋建国表示,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中央部署,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扎实推进,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新闻出版业实现了大跨越、大发展、大繁荣。
蒋建国介绍,国家新闻出版业涵盖了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网络媒体的编辑、印刷、复制、发行、贸易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蒋建国指出,得益于改革,2011年,我国新闻出版业营业收入已经达到14569亿元、增加值达4022亿元,图书出版品种和日报总发行量已居世界第一位,电子出版物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印刷业总产值已居世界第三位。
关键词 之 文化事业
孙志军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建设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是先进文化的发展道路,着重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二是科学发展之路。把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当中通盘考虑,同时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融入到文化建设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第三是强魂健体、强基固本之路。也就是说,不仅注重文化之魂,它体现内在价值,更注重这个魂如何传播到广大的受众当中,传播的路径、方式、载体需要有机统一起来。
第四是以人为本之路,就是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发展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五是改革创新之路,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文化能够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 之 文化产业
孙志军说,文化体制改革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是以政府财政保障,主要是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而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一旦转企改制以后,按照现行体制来讲,就不再叫事业单位了,它就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应该说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所以,文化事业单位和已经转企改制的文化企业,显然体制管理的要求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强调的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要“两手抓”、“两加强”。当然,即使发展文化产业,也要坚持内容为王,要坚持正确的导向,要注意承担社会责任,要坚守道德底线,要维护社会的团结和谐,进而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之 申遗工作
赵少华介绍,我国世界遗产的总数达到了43项,而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就有30项,在世界上是第三位。
赵少华表示,“申遗”绝不是最终目标,而是在切实保护和管理好世界遗产的前提之下,充分地发挥世界遗产的社会功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实践证明,世界遗产的申报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契机,对于遗产保护水平的提升作用十分显著。
关键词 之 对外交流
赵少华说,在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方面,这几年努力做了一些工作,比如已经和149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协定,这些协定让各个国家之间、两国之间产生了非常好的互动关系。
赵少华说,不仅是把中国传统的文化介绍出去,还要把现代的中国文化、优秀的文化、优秀的品牌、精品力作推向世界。要加强统筹,不仅是政府间的文化走出去,让民营的、民间渠道的文化,不同的类型,都要走出去,让它们发挥更好的作用,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中华文化的优秀的品质、内容,真正打造一个多元文化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 之 中国电影
田进表示,中国电影市场的压力非常大,造成这一现状的客观原因是增加了进口影片带来的市场的强势冲击,主观原因或者说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国产影片的市场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田进通报了一组最新数字,今年1-10月底,国产故事片已经生产了638部,电影的票房收入已经达到了132.72亿人民币,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票房收入。票房收入比去年同比增长了40%。但是,国产影片的市场份额只有41.4%,比去年同期明显下降。多年来国产影片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局面受到了动摇。
田进说:“中国电影人正在积极努力,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努力创作生产出更多更好、老百姓喜欢的电影奉献给大家。”
田进说,关于电影保护月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读。在我们国家,不存在电影保护月的问题。影片上映是一种市场的行为,政府不会强行地安排电影的档期。大家知道一个时间段之内,国产影片可能会多一点,一个时间段之内,进口的影片可能会多一点,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就像贺岁片档期,国外影片要主动避开,这也是他们追求市场利益的一种选择,也是一种商业的考虑。
关键词 之 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
赵少华指出,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育演艺市场主体,使其更具有生命力,而且能创作出更多的演艺精品来走上舞台、走向世界,让中国的老百姓、世界的老百姓欢迎。国有文艺院团体制的改革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
谈及对国有院团改革的扶持政策,赵少华说,现在中央和省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共出台了40多项院团改革的配套政策。全国财政对艺术表演团体的投入,2008年是57.3亿,现在2011年的时候,增加到83.5亿,增幅达45.7%。中央和地方众多职能部门齐抓共建的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建立。
在演艺产品评价方面,也采取了很多措施。通过改革,这些院团的明显改变表现在:演出剧目、演出场次、演出收入,尤其是演员本人的收入都有了明显的改观。